奚旭初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一份涉及调高个税起征点、大范围提高工资、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等内容的方案正由国家发改委起草。该方案旨在扩大居民收入、全面刺激国内消费增长。对此国家发改委予以否认,称“莫名其妙”。(11月26日新京报)
国家发改委称“莫名其妙”,公众比发改委更“莫名其妙”——因为刚刚被媒体推出的“重磅新闻”,一转身就遭到了有关部门的否认,这样的情形早已屡见不鲜。尤具讽剌意味的是,新闻一经披露,据此而发的评论亦在第一时间蜂拥跟进,铺天盖地,哪晓得洋洋洒洒的弹赞褒贬,不过是源于空穴来风。百姓犯晕之余,愤而质问:从新闻到假新闻,难道正在变成一种模式?长此以往,还有什么新闻可以相信?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这是媒体的底线,也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ABC,然而现在却是底线无法保底,ABC也被弃如敝履。产生虚假新闻的根源是媒体的商业化追求,为了经济利益,就将真实性原则让位于所谓“轰动性”,为了抓住受众眼球而置新闻真实于不顾。捕风捉影、胡编滥造,无中生有,炮制出耸人听闻的“独家新闻”、子虚乌有的“最新消息”……以此作为哗众取宠的“卖点”。
“报道”不是“误导”,傍着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即使在信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西方国家,其主流媒体也不屑、不敢与虚假新闻为伍。因为编造假新闻,一时可能吸引眼球,实际却是自砸饭碗。新闻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是社会的财富。然而当虚假新闻对这种资源进行扭曲、阉割之后,公众除了被欺骗受愚弄,还能得到什么呢?虚假新闻是新闻的大敌,虚假新闻更是社会的公害”,误导社会舆论,不仅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更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威信。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