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王延勤: 贴心服务的基层残联好干部
2008-12-01 14:26:00 稿源: 宁波晚报  

宁波改革开放30年创业创新风云人物

人物名片

  1952年12月生,男,原籍河南郑州,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0年9月入党。1989年-2005年,先后任海曙区民政局干部,海曙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局长助理(负责残疾人工作),海曙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主持工作)。2005年2月20日,王延勤因为胆囊癌晚期医治无效离开人世。(上图右一为王延勤)

  上榜理由

  他是一名基层残联干部,他生前有“三件宝”:一本联系全区残疾人的通讯录、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本从不离身的工作笔记。带着它们,王延勤想方设法为残疾人排忧解难,送去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他的事迹经全国100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100多家网站报道后,感动了亿万人。中残联、省、市委分别作出了向王延勤同志学习的决定。市委还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王延勤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各地巡回报告期间,每一场都座无虚席,现场听众无不为之泪流满面。

  创业创新故事

  残疾人的贴心人

  王延勤已经走了3年有余,但在港城宁波,他的名字一次次被群众思念和传颂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他不为名不为利,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为残疾人服务。

  2005年2月24日下午,在送走王延勤之后,海曙残联工作人员在整理王延勤的办公室时,发现了他从1992年开始记录的30本工作笔记,每本笔记都按时间作了编号。哪些残疾人家里有困难,哪些残疾人急需找工作,敬老院里哪些老人需要慰问,儿童福利院里哪几个孩子需要去看望……这些看似非常细微的事,王延勤都一一记录在工作笔记上。比如,1992年中秋节快到了,他在工作笔记上提醒自己,别忘了给这些人送去月饼:市福利院46人,闻裕顺福利院15人,天封2人,段塘9人,孝闻8人,光荣院1人,儿童福利院10人……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尹江岸社区居委会干部说,他们社区有143个残疾人,王延勤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哪家孩子上学、就业甚至要结婚了,他都了如指掌。

  在王延勤的办公室里,始终放着一个自制的工具箱,里面有凿子、榔头、老虎钳、螺丝等工具和零配件。每逢残疾人来访,他首先要检查一下他们的轮椅、拐杖,如有损坏立即动手修理。

  “他坚持到基层,与残疾人打成一片。王延勤走了,但是他为残疾人服务的精神还留在我们当中。”现任海曙区残联理事长的王培良说。在王培良的办公室里,放着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实施方案。“让残疾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小康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王培良说,王延勤精神给他最大的启发就是,要密切联系残疾人,掌握残疾人情况,了解残疾人最真实的需求。

  不图虚名不求回报

  王延勤是最基层的残联干部,面对的是社会最底层的残疾人困难群体,他手中既没有显赫的权力,也没有大笔的资金,但他默默奉献,不图虚名不求回报,几十年如一日做好自己的工作。

  2003年春,盲人周伟民借钱开起了一家按摩店,装修的时候,王延勤跑去看了看。看到3个房间只装了一台空调时,他说,每个房间都要装空调,否则天气一热没法做生意。周伟民很为难,因为他实在没有钱了。第二天,王延勤把自己家里的空调拆下送来了。他对周伟民说:“我儿子当兵不在家,你开店要紧,这空调你先用吧。”

  残疾人王靖波说,10年前她在海曙福利厂工作,厂房是幢简易二层楼房。王延勤来工厂检查工作,发现生产车间在二楼,食堂、仓库和行政部门都在一楼,一些腿脚不便的残疾工人要艰难地扶着墙壁上下楼梯。他就对厂长说,将楼上车间搬到一楼来,你们健全人上二楼,今后发工资也要让会计把钱送到车间,决不能让残疾人爬楼梯。

  患小儿麻痹症留下肢体残疾的邬国伟,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一直得不到解决,他便上访申诉。他找到王延勤,倾诉了自己求职的困难,王延勤拿出小本子很认真地记下来了。第二天一早,邬国伟还在睡梦中,王延勤就带着同事来敲门了。王延勤坐在床板上,与邬国伟商议怎么解决困难,当他了解到邬家楼下有一块小空地可以开店时,高兴地说:“这事我替你办。”他拿着邬国伟的有关证明,东奔西跑费了大半年时间,终于将开店的手续都办下来了,还帮助拉来1000多元赞助款,报销了一部分建房开支。现在邬国伟的水果店每年都有1万余元的进账,他不再为生计担忧了。

  海曙区现有的3600多名持证残疾人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500人左右,其中经过残联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残疾人100多人。王延勤走后,残疾人互相勉励,激励自己要做好当下的工作,做个自力更生的人。每年的清明节,一些残疾人还自发去为王延勤扫墓。

  心中只有别人没有自己

  同事们常说,王延勤这人“心中只有别人没有自己”。

  为了上班方便,王延勤准备卖掉江东区的老房子,朋友的妹妹在房产中介公司工作,评估一下大概值十三四万元,并且帮助他找到了买主。没两天,王延勤却告诉中介公司,房子已经卖掉了,11万元。朋友埋怨他为什么高价不卖低价卖,他笑笑没吭声。后来一打听,看上这套房子的是一个残疾人,说手里只有11万元,王延勤就把房子低价转让了。

  万安社区书记回娜说,有一回他们组团去江苏考察,在常州的一家农贸市场见到一位老太太在寒风中吆喝着卖茄子。“王延勤说这老人真可怜。我们就说,你又要给钱了吧。王延勤说你们错了,她不是乞丐,不会白收钱的。”王延勤到旁边店里买了一只大编织袋,走到老太太面前,掏出50元钱说这些茄子他全买下了。老太太高兴得连声道谢。王延勤的儿子王宁说,爸爸当时扛回了15公斤茄子,害得一家人一个礼拜没换口味,天天都吃茄子。

  如今,王宁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并在海曙区残联工作。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王宁续写着父亲的工作笔记。王宁说,父亲留给他一笔巨大财富,教会他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残疾人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编辑: 吴颖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王延勤: 贴心服务的基层残联好干部

稿源: 宁波晚报 2008-12-01 14:26:00

人物名片

  1952年12月生,男,原籍河南郑州,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0年9月入党。1989年-2005年,先后任海曙区民政局干部,海曙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局长助理(负责残疾人工作),海曙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主持工作)。2005年2月20日,王延勤因为胆囊癌晚期医治无效离开人世。(上图右一为王延勤)

  上榜理由

  他是一名基层残联干部,他生前有“三件宝”:一本联系全区残疾人的通讯录、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本从不离身的工作笔记。带着它们,王延勤想方设法为残疾人排忧解难,送去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他的事迹经全国100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100多家网站报道后,感动了亿万人。中残联、省、市委分别作出了向王延勤同志学习的决定。市委还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王延勤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各地巡回报告期间,每一场都座无虚席,现场听众无不为之泪流满面。

  创业创新故事

  残疾人的贴心人

  王延勤已经走了3年有余,但在港城宁波,他的名字一次次被群众思念和传颂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他不为名不为利,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为残疾人服务。

  2005年2月24日下午,在送走王延勤之后,海曙残联工作人员在整理王延勤的办公室时,发现了他从1992年开始记录的30本工作笔记,每本笔记都按时间作了编号。哪些残疾人家里有困难,哪些残疾人急需找工作,敬老院里哪些老人需要慰问,儿童福利院里哪几个孩子需要去看望……这些看似非常细微的事,王延勤都一一记录在工作笔记上。比如,1992年中秋节快到了,他在工作笔记上提醒自己,别忘了给这些人送去月饼:市福利院46人,闻裕顺福利院15人,天封2人,段塘9人,孝闻8人,光荣院1人,儿童福利院10人……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尹江岸社区居委会干部说,他们社区有143个残疾人,王延勤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哪家孩子上学、就业甚至要结婚了,他都了如指掌。

  在王延勤的办公室里,始终放着一个自制的工具箱,里面有凿子、榔头、老虎钳、螺丝等工具和零配件。每逢残疾人来访,他首先要检查一下他们的轮椅、拐杖,如有损坏立即动手修理。

  “他坚持到基层,与残疾人打成一片。王延勤走了,但是他为残疾人服务的精神还留在我们当中。”现任海曙区残联理事长的王培良说。在王培良的办公室里,放着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实施方案。“让残疾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小康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王培良说,王延勤精神给他最大的启发就是,要密切联系残疾人,掌握残疾人情况,了解残疾人最真实的需求。

  不图虚名不求回报

  王延勤是最基层的残联干部,面对的是社会最底层的残疾人困难群体,他手中既没有显赫的权力,也没有大笔的资金,但他默默奉献,不图虚名不求回报,几十年如一日做好自己的工作。

  2003年春,盲人周伟民借钱开起了一家按摩店,装修的时候,王延勤跑去看了看。看到3个房间只装了一台空调时,他说,每个房间都要装空调,否则天气一热没法做生意。周伟民很为难,因为他实在没有钱了。第二天,王延勤把自己家里的空调拆下送来了。他对周伟民说:“我儿子当兵不在家,你开店要紧,这空调你先用吧。”

  残疾人王靖波说,10年前她在海曙福利厂工作,厂房是幢简易二层楼房。王延勤来工厂检查工作,发现生产车间在二楼,食堂、仓库和行政部门都在一楼,一些腿脚不便的残疾工人要艰难地扶着墙壁上下楼梯。他就对厂长说,将楼上车间搬到一楼来,你们健全人上二楼,今后发工资也要让会计把钱送到车间,决不能让残疾人爬楼梯。

  患小儿麻痹症留下肢体残疾的邬国伟,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一直得不到解决,他便上访申诉。他找到王延勤,倾诉了自己求职的困难,王延勤拿出小本子很认真地记下来了。第二天一早,邬国伟还在睡梦中,王延勤就带着同事来敲门了。王延勤坐在床板上,与邬国伟商议怎么解决困难,当他了解到邬家楼下有一块小空地可以开店时,高兴地说:“这事我替你办。”他拿着邬国伟的有关证明,东奔西跑费了大半年时间,终于将开店的手续都办下来了,还帮助拉来1000多元赞助款,报销了一部分建房开支。现在邬国伟的水果店每年都有1万余元的进账,他不再为生计担忧了。

  海曙区现有的3600多名持证残疾人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500人左右,其中经过残联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残疾人100多人。王延勤走后,残疾人互相勉励,激励自己要做好当下的工作,做个自力更生的人。每年的清明节,一些残疾人还自发去为王延勤扫墓。

  心中只有别人没有自己

  同事们常说,王延勤这人“心中只有别人没有自己”。

  为了上班方便,王延勤准备卖掉江东区的老房子,朋友的妹妹在房产中介公司工作,评估一下大概值十三四万元,并且帮助他找到了买主。没两天,王延勤却告诉中介公司,房子已经卖掉了,11万元。朋友埋怨他为什么高价不卖低价卖,他笑笑没吭声。后来一打听,看上这套房子的是一个残疾人,说手里只有11万元,王延勤就把房子低价转让了。

  万安社区书记回娜说,有一回他们组团去江苏考察,在常州的一家农贸市场见到一位老太太在寒风中吆喝着卖茄子。“王延勤说这老人真可怜。我们就说,你又要给钱了吧。王延勤说你们错了,她不是乞丐,不会白收钱的。”王延勤到旁边店里买了一只大编织袋,走到老太太面前,掏出50元钱说这些茄子他全买下了。老太太高兴得连声道谢。王延勤的儿子王宁说,爸爸当时扛回了15公斤茄子,害得一家人一个礼拜没换口味,天天都吃茄子。

  如今,王宁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并在海曙区残联工作。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王宁续写着父亲的工作笔记。王宁说,父亲留给他一笔巨大财富,教会他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残疾人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编辑: 吴颖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