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
积极推进思想道德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努力实现“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文化民生”新突破,形成北仑特色的文体品牌与氛围环境,建设“文化强区”。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创新、争先、包容、守信”的创业文化,加强新老北仑市民融合,形成“国际港、冠军城、生态区”的良好城市形象。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公共秩序。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建立健全文明城区创建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让创建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社会责任,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繁荣公共文化事业。加强特色文化体育品牌建设,挖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当地名人文化的效应,大力培育港口文化、赛事文化、海享文化和宗教信俗文化,全面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推进精品文化创作,扎实推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地域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深化“海享文化”,举办好宁波国际港口文化节、重大体育赛事、群众性文体活动,推进国家体育总局宁波北仑综合训练基地建设,扩大北仑文化体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发挥广播电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加强对各类文化团队的支持,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北仑文化事业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发展活力。
发展文化支柱产业。注重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打造文化体育产业发展优势。重点发展动漫、软件等产业,引进和培育影视业、演艺产业、体育产业,扩大文化体育产业的规模和种类。加大文化市场监督力度,规范文化市场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区级、街道(乡镇)和社区(村)三级文化设施并向企业延伸,着力构建“15分钟文化圈”。发挥区文化馆、体艺中心等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作用,推进北仑区公共图书馆、北仑文化活动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九峰山景区免费向市民开放,打造全区文化阵地新亮点。深入实施“文化阳光工程”和“东海文化明珠”工程,提升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档次。继续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确保每个街道(乡镇)都有一定规模的文体中心,每个社区和行政村都有文体活动室,形成“覆盖全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转良好”的文化设施网络,基层文化活动场所优化升级率达到100%。引导、培育企业文化发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提升企业文化水平。
第七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让全区人民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得到更多实惠。
第一节创新就业促进机制
实施充分和优先就业战略。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目标,形成完善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建立覆盖全区、服务完备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充分就业区创建。重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的就业帮扶,提高整体就业保障水平。深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优化创业环境,提升全民创业能力,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投资创业。着力完善和落实创业鼓励政策,建立创业投融资机制,降低企业的创设门槛。“十二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万个以上,全部社区、96%以上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标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下。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指导督促企业依法建立工资分配和工资支付制度,促使劳动者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依法保障合法收入和合法所得,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收入水平。全面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劳动合同签订实现全覆盖,依法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体面就业。发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积极作用,完善劳动争议大调解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劳动争议调处能力,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到95%以上。健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理预案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全面实施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重点人员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做到应保尽保。鼓励居民参加商业补充保险,调整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互通衔接办法,不断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着力形成投入多、覆盖广、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新格局。健全完善公共财政和社会救济制度,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确保经常性财政向人民生活和公共福利领域倾斜。发展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培育各类慈善组织,深化扶贫助残工作。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建立有效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公共租赁房为主渠道,其它保障方式为补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调整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及限价房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使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充分的改善。
第三节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进卫生强区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需要,全面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改善卫生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北仑人民医院,争创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推进北仑区第二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完成宗瑞医院整体改造与功能调整,适时启动滨海新城医院建设。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设施条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转变农村卫生服务模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形成组织有力,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卫生应急体系。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和医学学科建设,加快名医和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步伐,提升卫生科研和医疗服务水平。到2015年末,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94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4.14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确保公立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省级及区域增补非目录药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政策,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推进相关配套改革,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和绩效工资政策,建立健全人事改革制度和考核机制,转变基本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创新完善公立医院经营管理模式,深化与省内外名院名校合作,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增加优质资源供给。注重深化公立医院内涵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引导居民增强健康意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行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健康体质,少生病、不生病。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利用北仑中医医疗资源,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中医特色,完善中西医结合的预防保健体系内涵,形成具有北仑特色的“治未病”工作模式。启动“智慧卫生”工程,推进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字化建设,提供全面连续的居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信息,突出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健康管理,形成惠及全民、保障全面、持续提升的健康促进体系。
第四节注重人口全面发展
优化全区人口结构。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加大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优化区域人口结构。健全外来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维护其合法权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广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人口科普基础知识宣传,培育现代新型生育文化和婚育观念。
做好妇女儿童和老龄工作。认真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重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完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老龄事业财政投入,积极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进一步深化居家养老、机构供养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体系,实施老年人生活补助制度,完善老年公寓、老年大学、老年人(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
第八章 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区
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具有北仑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
第一节加强组织体系建设
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着力建设服务型基层组织,构建以区域性党组织为核心、协商议事会为基础的基层组织新体系,不断深化“区域化党建、社会化管理”工作,健全完善“三位一体”的区域化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工青团妇等团体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密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类民间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公益组织等的积极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协同能力。
第二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深化以中层干部效能评价为主体的机关效能建设,推进综合电子监察平台建设。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加快电子政务、电子档案建设,推进档案信息化。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撤村并居步伐,探索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深化村级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全面落实村级管理“一事一议一签一公开”制度,扎实推进村级管理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