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北仑
北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摘要)
稿源: 北仑新闻网  | 2011-02-01 11:24:10

  第三节保护建设生态系统

  以切实解决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综合治理,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建成投运岩东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完成小港污水处理厂二期、白峰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完善江南污水处理厂北仑片区配套污水管网,推进梅山保税港区污水收集及输送设施建设,提高春晓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效能,进一步扩大中水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全区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

  严格控制废气排放。加强对大气环境污染源监测和扬尘污染控制,加大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督促企业加强对有害物质和无组织排放废气的收集治理力度,加强对脱硫脱硝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脱硫效率90%以上。加强对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的有效控制,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防治力度,扎实推进集卡和公交车油改气工程。城区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

  强化固废污染防治。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集中无害化处理,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妥善安全处置,工业危险废物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加强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垃圾的污染防治,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8%。

  提升生态承载能力。全面推进“森林北仑”建设,实施沿江、沿河、沿路绿化改造,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建设,区域森林覆盖率争取达到50%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城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实施“蓝色港湾”行动计划,推进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严格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大力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大力落实“秀美山川”行动计划,提高森林的生态涵养能力,优化北仑城市人居环境。深入推进省级生态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

  第四节强化生态文化建设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生态安全监控,推进生态文化建设,营造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创新生态文明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矿山、森林、海洋等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二氧化硫和碳排放交易试点。积极实施“智慧环保”工程,建设集环境监测监控、生态文明宣教、环境应急指挥于一体的环境监测监控指挥中心。全面推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定期公布社会关注的各类环境信息,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和重大项目公示、听证制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畅通环境投诉渠道,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有机互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机制。

  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开展生态文明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切实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深化基层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和教育基地。积极提倡绿色出行,推广使用节能产品,普及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第六章 增强区域发展软实力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发展,构建以教育为基础、人才为支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文化环境,建成创新型城区、现代化教育强区和文化强区。

  第一节提高自主创新驱动力

  以宁波市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以创建创新型城区为目标,大力实施“两创”战略,构建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促进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加快大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和创新能力。深入发挥科技创业园、数字科技园等的载体作用,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积极组建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以及其他各类技术创新组织,支持企业开展境内外技术合作,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研发机构、工程中心,到2015年全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达到80家。建设一批公共技术创新、科技信息、技术交易、技术标准与检测服务等基础平台,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专项和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断提高研究与试验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争取到2015年比重达到2.6%。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重点在装备制造、汽车及汽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积极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快组织实施新材料、数控机床、光机电等重大产业专项,提升区域特色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成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大的科技产业化项目,集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水平研究机构和高层次技术人才。鼓励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深入实施“专利、品牌、标准”战略,提高企业家知识产权观念和企业的创牌积极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超过70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5个,省著名商标达到30个,主持或参与制订各类标准累计达到150个。

  第二节实施人才强区工程

  确立“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构建创新型人才高地,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优化区域人才结构,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队伍建设。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组织区内骨干优势企业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进修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力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队伍。适应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培养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的技能人才,优化技能人才结构。依托产业基地和功能区建设,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和企业创新团队等的平台优势,有效推进高端人才集聚,努力引进一批高级技术研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3万人,每万劳动力研发人员达到70人年,高、中、低搭配合理的人才梯队基本形成。

  优化激励人才发展的环境。创新完善人才政策,提高企业引进和使用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着力解决各类人才的生活居住问题。加强引进人才的子女教育、医疗、户籍等配套服务,为各类人才在北仑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各类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科技人才技术创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形成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体制,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分配激励等机制。

  第三节推进教育强区建设

  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全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加快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率先在全省高标准建成浙江省现代化教育达标区。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总量和布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前教育强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园体制,逐年提高幼儿园省级标准化率和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义务教育形成“一校多品”办学特色,缩小校际基础设施和教育质量差距。高中教育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确保高中段教育普及率稳定在99%以上。全面创建省级优质特色高中,吸纳各类优质资源,引进和培育名、特、优骨干教师,不断提升在全市的领先地位,把北仑中学建设成全省一流名校。妥善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问题,逐步形成公平的教育环境。

  实现教育多样化发展。推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积极发展社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继续教育,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争取职业教育列入全国示范学校,社区教育跻身国家级示范区行列,信息化教育水平名列全市前茅。探索区内外合作办学新路子,保障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需求。推动教育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与所在社区和谐共建制度,健全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与长三角教育发达地区建立教育合作关系,与境外名校建立合作办学、友好学校、师生交流等协作制度。

  深化教育配套改革。推动教育管理创新,完善学校考评制度,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名学校培育和质量转型提升”的“三名一提升”活动,打造教育品牌,努力实现教育发展新跨越。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改革创新教书育人模式、教育管理方式和教育投入形式的体制机制。坚持政府办学为主,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教育教学,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创办和北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高校。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