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生命与爱——追记平凡人孙永海老伯
稿源: 东南商报   2011-12-28 09:25:42报料热线:81850000

孙永海的老伴与儿子孙明星轻抚孙永海的遗像(资料图片)。记者 刘波 徐文杰 摄

孙永海

  当寒冷的冬天来临之时,甬城再次被一个爱心故事所温暖感动着,一个爱的话题被人们说了又说:宁波有了实现捐献器官的第一个人。这是个从黑龙江哈尔滨到宁波来打工的六旬老人,因为一次意外不幸去世,留下了身上的三种器官,救了5个人。

  人们在问,为什么这个没读过多少书、收入微薄的老人会留下捐献器官的遗愿?又是什么让他的家人顶住种种压力,帮他完成了这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

  连续数天的采访,记者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好心肠的一家人,做这一切不过是出于善良和真爱。

  正是这种淳朴的善良和爱,让我们为之感动……  

  第一章

  绝处逢生 因为有他

  2011年12月13日,患肾病12年的镇海人陈某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在这之前,每一天都是煎熬:3年前病情恶化为尿毒症,每周都要做血透,一年半之前,开始做腹透治疗,于是肚子上又多了个“洞”,洞口插着一根管子。不能洗澡,因为一不小心伤口就会感染发炎;不能吃盐,一日三餐都感觉不到咸味……医生说,如果没有肾源做移植,一切只会更糟。

  病魔,生生把一个本应年富力强的汉子折磨得只剩下一个脆弱的躯体,在身边所有人眼里,他度过的每一天都是煎熬。唯有等待肾源,才是坚持的全部意义。

  希望似乎遥遥无期,宁波自2007年起就停止了肾移植,今年6月份才再一次放开,但一直没有合适肾源的消息。

  时间一天天翻过,生命像沙漏,在等待中所剩无几……

  转机出现在本月12日。

  那天陈某接到鄞州第二医院医生的电话,说是找到一个肾源让他去试试配型。他和家人很快赶到,经过初步配型,他的血型等指标与那个肾源提供者完全吻合。

  可是那个肾源提供者还没有最后决定是否捐献。

  只能等。

  同样在焦急等待的,还有失明16年的金某、失明3年的叶某及另两名外地的患者,之前,这5个人没有任何交集,但从那一天开始,他们的命运因为一个人的一个决定将会彻底改变。

  13日,最后抉择的时候到了。医生说,捐献者已经脑死亡,要等其妻及至亲的人赶来做最后的决定。

  陈某的妻子王女士听说,那天医院来了许多人,省、市、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许多医护人员,各大媒体的记者,大家和她一样,都在焦急地等待。

  下午,他们等的人来了——头发凌乱步履蹒跚的老太太,在众人的搀扶下挪到丈夫床边,已经哭不出声音。站在一边的儿子,泪如雨下。

  王女士的心里乱极了,他们怎么会舍得?这样至亲的人,他们怎么舍得?

  也不知道等了多久,她的心里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她甚至说服了自己,就算他们不同意,也没什么好责怪的。

  等待的时间一分一秒都那么让人难以承受,就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医院有关医生通知她,可以准备手术了,医护人员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这么说,他们同意了?丈夫有救了?家里的顶梁柱,要重新站起来了?

  她冲到病房外面,想给家人打电话报喜,想找医生说说,还想看看这个给丈夫捐肾的人。什么都还没做,她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

  一片泪光中,她隐约听说,恩人的名字叫“孙永海”。

  第二章

  凡人老孙 好人老孙

  孙永海是谁?这个60岁的东北人,在2011年12月13日以前,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4年前他是千千万万拖家带口到宁波来谋生的外来务工者中的一位,2年前年近花甲的他和许多老乡一样赚辛苦钱,在医院做着最苦最累的护工;从1年前起,渐渐体力不支的他做起了多数到了这个年纪没有一技之长的外来务工

  者最常做的职业——保安。

  他只是这座城市的匆匆过客,4年前和妻子、两个儿子、小儿媳妇、大孙子一起满怀无限希望来到宁波。当时已是深秋时节,老人一出火车南站,就问身边的小儿媳小平,“咦,怎么这里深秋还到处绿油油的?”小平告诉他,南方城市就是这样的,不比北方。他一听,对这里顿生好感。去年春季大儿子带着孙子和老伴回到了黑龙江,小儿子夫妇则前往上海谋生,他还留在这儿,一来离小儿子近些可以照顾到,二来他也喜欢这里。环境好,气候好,工作好找,人也好,周围的人给了他们一家许多照顾。

  和许多收入微薄的外来务工者一样,他住在鸽子笼一样的出租屋里。房间不足6平方米,一盏老式黄灯泡,一张床就紧挨着窗户,上面铺着一条洗得发白的破旧床单。床底下藏着一沓用透明塑料袋包起来的照片。20多张照片包得整整齐齐——有老孙和妻子、孙子的合影,有他和儿子的合影,也有老孙一个人的照片。

  他是个顾家的男人,每到晚上,想念家里人了,就拿出这些照片看看。每隔半个月,给老伴和孙子打个电话。昏黄的灯光下,家人的笑脸和声音给这个阴冷的小屋带来些许暖意。

  其实他还有很多优点,比如工作负责,为人实诚,他管的地下停车库,三四百辆电瓶车一辆也没丢失过。平时哪个同事有事要换班,老孙第一个顶上;人手不够的时候,他又主动要求加班;还有淳朴善良,待人好,平时抽烟喝酒都挑最便宜的,可是碰到乞丐总要送上几块钱,2008年汶川地震,他经过一个募捐点时,毫不犹豫地把兜里的50元钱全掏出来了。结果,接下来的好几天,他自己吃饭都成问题……这些,都是他离开并捐出器官后,同事和老乡们陆陆续续想起来的,人们纷纷感叹,老孙是一个多么好的人。但之前,他太普通了,他的这些好,和他本人一样,很容易被忽略。

  最值得一提的,也许就是他做护工的经历。他在李惠利医院和鄞州二院都做过护工,这个善良细心的男人会把患者当作自己家人来照料。他理解他们的苦,那些老也好不了的毛病,会把一个好端端的人变成一部年久失修,许多零部件都坏掉的破机器。一家人都跟着受苦,谁都无能为力。他有时看在眼里,也会跟着犯愁,到底怎么办呢?

  老孙在鄞州第二医院做护工期间,经常要在病房里来回穿越,而病房的走廊上有不少关于器官移植的宣传资料,来来回回有意无意看了很多次,他知道现代医学发达,移植了好的器官可以救命。谈笑间,他就跟家人说了这个心愿:如果我死了,身上器官有用,可以让别人过得好一些,那就捐给他们吧,反正烧掉也就烧掉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生命与爱——追记平凡人孙永海老伯

稿源: 东南商报 2011-12-28 09:25:42

孙永海的老伴与儿子孙明星轻抚孙永海的遗像(资料图片)。记者 刘波 徐文杰 摄

孙永海

  当寒冷的冬天来临之时,甬城再次被一个爱心故事所温暖感动着,一个爱的话题被人们说了又说:宁波有了实现捐献器官的第一个人。这是个从黑龙江哈尔滨到宁波来打工的六旬老人,因为一次意外不幸去世,留下了身上的三种器官,救了5个人。

  人们在问,为什么这个没读过多少书、收入微薄的老人会留下捐献器官的遗愿?又是什么让他的家人顶住种种压力,帮他完成了这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

  连续数天的采访,记者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好心肠的一家人,做这一切不过是出于善良和真爱。

  正是这种淳朴的善良和爱,让我们为之感动……  

  第一章

  绝处逢生 因为有他

  2011年12月13日,患肾病12年的镇海人陈某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在这之前,每一天都是煎熬:3年前病情恶化为尿毒症,每周都要做血透,一年半之前,开始做腹透治疗,于是肚子上又多了个“洞”,洞口插着一根管子。不能洗澡,因为一不小心伤口就会感染发炎;不能吃盐,一日三餐都感觉不到咸味……医生说,如果没有肾源做移植,一切只会更糟。

  病魔,生生把一个本应年富力强的汉子折磨得只剩下一个脆弱的躯体,在身边所有人眼里,他度过的每一天都是煎熬。唯有等待肾源,才是坚持的全部意义。

  希望似乎遥遥无期,宁波自2007年起就停止了肾移植,今年6月份才再一次放开,但一直没有合适肾源的消息。

  时间一天天翻过,生命像沙漏,在等待中所剩无几……

  转机出现在本月12日。

  那天陈某接到鄞州第二医院医生的电话,说是找到一个肾源让他去试试配型。他和家人很快赶到,经过初步配型,他的血型等指标与那个肾源提供者完全吻合。

  可是那个肾源提供者还没有最后决定是否捐献。

  只能等。

  同样在焦急等待的,还有失明16年的金某、失明3年的叶某及另两名外地的患者,之前,这5个人没有任何交集,但从那一天开始,他们的命运因为一个人的一个决定将会彻底改变。

  13日,最后抉择的时候到了。医生说,捐献者已经脑死亡,要等其妻及至亲的人赶来做最后的决定。

  陈某的妻子王女士听说,那天医院来了许多人,省、市、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许多医护人员,各大媒体的记者,大家和她一样,都在焦急地等待。

  下午,他们等的人来了——头发凌乱步履蹒跚的老太太,在众人的搀扶下挪到丈夫床边,已经哭不出声音。站在一边的儿子,泪如雨下。

  王女士的心里乱极了,他们怎么会舍得?这样至亲的人,他们怎么舍得?

  也不知道等了多久,她的心里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她甚至说服了自己,就算他们不同意,也没什么好责怪的。

  等待的时间一分一秒都那么让人难以承受,就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医院有关医生通知她,可以准备手术了,医护人员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这么说,他们同意了?丈夫有救了?家里的顶梁柱,要重新站起来了?

  她冲到病房外面,想给家人打电话报喜,想找医生说说,还想看看这个给丈夫捐肾的人。什么都还没做,她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

  一片泪光中,她隐约听说,恩人的名字叫“孙永海”。

  第二章

  凡人老孙 好人老孙

  孙永海是谁?这个60岁的东北人,在2011年12月13日以前,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4年前他是千千万万拖家带口到宁波来谋生的外来务工者中的一位,2年前年近花甲的他和许多老乡一样赚辛苦钱,在医院做着最苦最累的护工;从1年前起,渐渐体力不支的他做起了多数到了这个年纪没有一技之长的外来务工

  者最常做的职业——保安。

  他只是这座城市的匆匆过客,4年前和妻子、两个儿子、小儿媳妇、大孙子一起满怀无限希望来到宁波。当时已是深秋时节,老人一出火车南站,就问身边的小儿媳小平,“咦,怎么这里深秋还到处绿油油的?”小平告诉他,南方城市就是这样的,不比北方。他一听,对这里顿生好感。去年春季大儿子带着孙子和老伴回到了黑龙江,小儿子夫妇则前往上海谋生,他还留在这儿,一来离小儿子近些可以照顾到,二来他也喜欢这里。环境好,气候好,工作好找,人也好,周围的人给了他们一家许多照顾。

  和许多收入微薄的外来务工者一样,他住在鸽子笼一样的出租屋里。房间不足6平方米,一盏老式黄灯泡,一张床就紧挨着窗户,上面铺着一条洗得发白的破旧床单。床底下藏着一沓用透明塑料袋包起来的照片。20多张照片包得整整齐齐——有老孙和妻子、孙子的合影,有他和儿子的合影,也有老孙一个人的照片。

  他是个顾家的男人,每到晚上,想念家里人了,就拿出这些照片看看。每隔半个月,给老伴和孙子打个电话。昏黄的灯光下,家人的笑脸和声音给这个阴冷的小屋带来些许暖意。

  其实他还有很多优点,比如工作负责,为人实诚,他管的地下停车库,三四百辆电瓶车一辆也没丢失过。平时哪个同事有事要换班,老孙第一个顶上;人手不够的时候,他又主动要求加班;还有淳朴善良,待人好,平时抽烟喝酒都挑最便宜的,可是碰到乞丐总要送上几块钱,2008年汶川地震,他经过一个募捐点时,毫不犹豫地把兜里的50元钱全掏出来了。结果,接下来的好几天,他自己吃饭都成问题……这些,都是他离开并捐出器官后,同事和老乡们陆陆续续想起来的,人们纷纷感叹,老孙是一个多么好的人。但之前,他太普通了,他的这些好,和他本人一样,很容易被忽略。

  最值得一提的,也许就是他做护工的经历。他在李惠利医院和鄞州二院都做过护工,这个善良细心的男人会把患者当作自己家人来照料。他理解他们的苦,那些老也好不了的毛病,会把一个好端端的人变成一部年久失修,许多零部件都坏掉的破机器。一家人都跟着受苦,谁都无能为力。他有时看在眼里,也会跟着犯愁,到底怎么办呢?

  老孙在鄞州第二医院做护工期间,经常要在病房里来回穿越,而病房的走廊上有不少关于器官移植的宣传资料,来来回回有意无意看了很多次,他知道现代医学发达,移植了好的器官可以救命。谈笑间,他就跟家人说了这个心愿:如果我死了,身上器官有用,可以让别人过得好一些,那就捐给他们吧,反正烧掉也就烧掉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