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洪塘中学初一年级语文课上,学生成“品”字型自由组合就座。记者 刘波 摄
小班额、围坐式、师生互动、个别化指导……作为浙江省的小班化试点地区,江北区从2011年秋季起,率先在全市尝试小班化教学,并选择洪塘中学、江花小学等6所中小学的起始年级,作为试点班。
那么,经过这一个学期的试行,小班化的效果如何呢?小班化教学能经得起中考的“试金石”吗?记者近日对此作了调查。
教室变宽敞 座位更自由
记者在洪塘中学初一年级的8个班级转了一圈,感觉教室特别宽敞。细细一数,有的班级只有二十七八个学生,最多的一个班级也没有超过30人。
更有意思的是,记者发现学生的课桌椅排列设计也各具特色。每人一椅一桌,可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变换为“品字式”排列、“围坐式”排列等。
这与传统模式里课桌密密麻麻、“秧田式”固定的排列大相径庭。
此外这些试点班级的教室布置也别具一格。以洪塘中学为例,每个试点班级里,挂着8块黑板。除了讲台前的两块黑板外,另外的三面墙上还各有两块小黑板。这6块小黑板是给同学们展示用的。在教室后面,还有一排储藏柜,那是专门用来给师生们存放学习资料用的。
“它更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和孩子情趣,‘让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改变了过去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环境。”一位老师说。
教案变导学 学生更主动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里,教师都会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来上课,而学生是没有教案的。
现在,教师在备课时准备的不是教案而是“导学稿”。“导学稿”由两个文本组成,一是师生共用的“学案”,二是教师自用的“导案”。
上课前,老师会给每位学生发放一份“导案”,这堂课将上些什么内容,要求掌握些什么知识点,准备布置哪几道作业,学生课前都一目了然。
教师上课时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学生哪一部分理解得好,就可以少讲一些,相反,哪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就会多讲一些。
洪塘中学校长杨云生说:“导学稿与教案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习,而后者强调的是教师怎样去教学生。”
课堂多互动 学习更积极
座位排列形式变了,教室里的黑板多了。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带来的是课堂教学的大变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教师讲课的时间明显减少,增加了课堂问答、分组讨论、个人展示等环节。
应佳乐老师在洪塘中学执教历史与社会学科。记者采访当天,他正上《稻作文化的印记》一课。
上课一开始,应老师就用4分钟抛出了4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水稻种植有关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特点。在师生互动问答之际,导入新课。
接下来,应老师结合课文又设置了10多个提问,除让学生举手回答外,还组织了两次小组学习讨论。
有意思的是,应老师还让学生结合相关教学资料,任意写出当地居民的一个生活特色,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把结果呈现在教室周边挂着的小黑板上,然后一一点评。
一节课上下来,全班所有同学都参与了讨论,75%的学生有了一对一问答的机会。这在以前的大班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