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余姚河姆渡遗址航拍制图徐佳伟摄影龚国荣
主讲人:徐雪英
1971年生,1993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现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鄞州学院教师,从事教科研究。
传说中的堇子国
中国宁波网讯宁波依山靠海,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湿润之地,不但气候适宜,而且食物丰富,所以远古时期就有原始人类逐水而居。1973年,余姚河姆渡镇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它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新石器文化遗址在宁波分布很广,鄞州蜃蛟,宁波老城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过河姆渡文化晚期遗存。据《宁波通鉴》载,宁波地区现今发现的远古人类遗迹遗址有19处之多。后人称这些远古人为“河姆渡”人,也称“于越人”。这些“于越人”在宁绍地区休养生息、繁衍后代。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创造财富,他们渐渐地聚集为以血缘相维系的氏族部落群。各部落为了和平相处结成同盟,公推出盟主,这便是后来国家和国王的雏形。
原始社会末期,这样的同盟很多,北方中原地区尤为强盛。于越同盟虽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却没有像中原地区一样创制出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留给后人的信息极少。明代有个学者顾祖禹,毕生研究史地,他在《读史方舆论纪要》一书考证说夏朝时宁波地区有个联盟古国叫“堇子国”,是“以赤堇山为名”。但因为没有考古实证,历代史家怀疑堇子古国的存在。
越国分3邑——鄞、鄮、句章
经过不断的兼并和斗争,原始社会末期,强盛的大禹部落联盟终于打败南北众多联盟,在“涂山”集合“万国诸侯”,让他们献“玉帛”称臣。大禹“统一”的国家从严格意义上说只能是“准国家”,一个以部落联盟形式存在的松散国家。可当大禹把这个“准国家”王位传给儿子“启”时,却建立了中国社会“父传子,家天下”的王位私有继承制度,夏朝因此成为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宁绍地区的于越同盟何时融入夏禹部落,现存文献大多语焉不详,莫衷一是,这和于越族无文字记录大有关联。到于越族被清晰记入历史文献时,中国已进入春秋时期。《国语》记载,勾践时期越国疆域“南至于勾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吴越春秋》也记载,勾践在吴国当三年臣仆被放回绍兴后,夫差增封其领地东到“勾甬”(句章和甬东)。“鄞”、“勾”、“甬”等词皆为越语遗音,其义难确,但后人大致可以肯定宁波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越国东境,也是早期越国的东疆。
勾践打败夫差后,夫差乞和,勾践不许,命其居甬东(一般认为舟山),降为百家之长,夫差不肯受辱被迫自杀。勾践不仅并吞吴国,还一度迁都琅琊,把疆域扩大到胶东半岛。但作为越人文化故园和经济后方,宁绍地区始终为越王所重视。史料记载,越王曾把宁波地区分三处封给其卿大夫。这就是宁波有史可稽的早期三处城邑:鄞、鄮、句章。 “鄞”一般被认为是“堇子国”的故地,包括现在宁波老城区、现鄞州西南郊和奉化东南一带,中心在今奉化白杜;“鄮”范围大致在江东区以东,鄮山以北,包括现在舟山的地方;“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带,中心在今江北区乍山乡城山渡附近。《后汉书》引《十三州志》云:“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彰)伯(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如果这段史料正确的话,那么宁波江北城山渡的句章当为勾践所建。
秦郡设4县——鄞、鄮、句章、余姚
吸取夏商周三大王朝亡国的教训,统治者不再把新占领来的土地分给诸侯,而是通过建县来直接管理。繁体字的“縣”是会意字,由“县”和“系”两个偏旁组成,“县”古代与“悬”同义,意为“悬挂”,所以“縣”本义指“系、挂”。以此命名新管辖地,意在彰显此地从此后为其直辖。据载,最早设县的诸侯王为楚庄王,《广韵》记:“楚庄王灭陈为县,县名自此始。”县和封邑有着本质的区别,县的长官由诸侯王直接任免,概不世袭,而且必须接受考核。此后,晋、楚、秦等诸侯国也纷纷在设立直属辖地——县和郡。《尔雅·释名》说:“郡,群也,人所群聚也。”所以郡最早是小于县的聚落编制。春秋后,诸侯国在地广人稀的边境地区设郡,管理那里的边防和行政事务,郡地位低于县。后来,随着经济的逐渐繁荣,边境地区人口日益增多,出现郡因辖地太大不易管理的问题,诸侯王不得不在郡下置若干小县来强化管理,这样“郡”反而渐渐重于“县”。发展到战国时期,内地也模仿设郡,以郡统县,地方行政管理体系从一级演化为郡县二级体制。
把郡县二级体制全面彻底推广到全国的是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听取李斯的建议,宣布全国范围内正式废除国野制,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他把天下分成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增至48郡。于越地区是在公元前221年设郡的。当秦将王翦率军平定楚国江南地区后,秦始皇就在此设立会稽郡。会稽郡中心设在吴(苏州),最高长官为郡守,负责管理全郡军政大事。下领26个县,今宁波地区设有鄞、鄮、句章、余姚4个县。
编辑: 张赛霞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