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危害因子分析评价
根据食品安全标准,2011年对各类食品的微生物、食品添加剂、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质量指标、天然污染物、化学污染物、非食用物质、感官标签等10大类主要危害因子进行了587995项次的检验,有5532项次不合格,项次不合格率0.94%。具体检测结果如下:
(一)微生物:检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溶血性链球菌、阪崎肠杆菌、粪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铜绿假单胞菌十种致病菌,以及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霉菌、酵母菌六种常规微生物合计十六种微生物指标58028项次,不合格1825项次,不合格率3.15%(2010年为3.98%)。其中,六种常规微生物指标合计检测28107项次,1776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6.32%,占微生物不合格项次总数的97.32%;十种致病菌合计检测29921项次,49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16%,占微生物不合格项次总数的2.68%。菌落总数不合格的产品主要是糕点、豆制品、街头售卖的奶茶等饮料类及一些生鲜水产品。不合格致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32批次(主要是生鲜贝类),金黄色葡萄球菌17批次(主要是冷拌菜、腌制生食水产品以及豆制品)。2010、2011年我市连续两年在牡蛎、泥蚶等一些生鲜贝类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该种病菌能引起急性疾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但用普通食醋中和及50℃以上加热即可被杀死。
(二)食品添加剂:检测防腐剂、甜味剂、漂白剂、护色剂、着色剂等36种食品添加剂70414(2010年为56089,2009年为43026)项次,不合格1743项次,不合格率2.48%(2010年为3.41%)。
1、漂白剂。检测焦亚硫酸钾、低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硫磺(以SO2计)等相关项目5097项次,不合格659项次,不合格率12.93%(2010年为21.18%)。不合格产品主要是蜜饯、酱腌菜以及一些生鲜水产品。
2、防腐剂。检测苯甲酸、山梨酸、丙酸钙、尼泊金酯类、双乙酸钠和脱氢乙酸等6类24009项次,不合格187项次,不合格率0.78%(2010年为1.25%)。不合格项目主要是苯甲酸和山梨酸;不合格产品主要是豆制品,黄酒、蜜饯、糕点及一些酱腌菜。
3、甜味剂。检测甜蜜素、糖精钠、安赛蜜、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等5种22432项次,不合格346项次,不合格率1.54%(2010年为1.73%)。不合格产品主要是白酒、调味面制品、糕点以及蜜饯等。
4、着色剂。检测人工合成色素等11437项次,不合格163项次,不合格率为1.43%(2010年为0.57%)。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日落黄(60项次)、柠檬黄(57项次)和胭脂红(44项次);不合格产品主要集中在调味面制品、即食新型豆制品、黄鱼以及肉制品这4类产品。调味面制品及即食新型豆制品中检出合成着色剂,青团、绿豆糕中检出柠檬黄,经常食用有危害;14批次来自福建的黄姑鱼中检出柠檬黄和日落黄。
5、其他添加剂。检测护色剂、水分保持剂、抗氧化剂等其他品种添加剂7439项次,不合格387项次,不合格率为5.20%(2010年为5.70%)。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护色剂、膨松剂,护色剂不合格项目是亚硝酸盐,膨松剂不合格项目是钾(铵)明矾。亚硝酸盐共检测4089批次,不合格74批次,不合格产品主要是肉制品及一些腌制品。明矾共检测2566批次,235批次铝残留超标,不合格产品主要是糕点、馒头包子、苔条粉以及油条,其中56批次产品(油条49批次)铝残留量严重超标。
(三)重金属:检测铅、汞、砷、镉、铬、锰、镍、铜、锡9种有害重金属39242项次,不合格346项次,不合格率0.88%(2010年为0.85%)。不合格率依次为:镉2.51%(不合格111批次/共抽检4422批次,主要是食用菌和水产品),汞1.35%(47/3475,主要是蔬菜),铜1.24%(28/2257,主要是牡蛎),砷0.63%,铅0.52%。蔬菜、食用菌及贝类是主要超标食品,这与环境污染、吸附及富集能力相关。
(四)农药残留:检测有机磷类、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195种农药310749项次,共检出27种农药246项次超标,项次不合格率0.08%(2010年为0.10%),其中检测明令禁止农药54481项次,检出3种45项次,项次不合格率0.08%。检出的禁用农药为,甲胺磷(不合格43批次/共抽检12125批次)、对硫磷(1/11112)、久效磷(1/8730),主要产品是青菜和白菜;检出5批次以上超标的农药为,毒死蜱(87/10368)、氧化乐果(14/8346)、乙酰甲胺磷(13/10531)、三唑磷(12/9050)、氯氟氰菊酯(12/5802)、氯氰菊酯(11/8477)、氰戊菊酯(8/8273)、水胺硫磷(6/9644)。超标最多的毒死蜱主要集中在青菜、白菜和芹菜。抽检结果显示,我市市场上食品农残超标率很低,但检出禁用农药,需要引起重视。
(五)兽药残留:检测激素类、抗生素类、抗寄生虫类、磺胺类、呋喃类等兽药28469项次,共检出6类兽药102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36%(2010年为0.43%),不合格项目主要是硝基呋喃类药物和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药物共检测5502项次,不合格60项次,主要在养殖虾(青虾,南美白对虾等)、青石斑鱼及部分养殖淡水鱼类中检出;孔雀石绿共检测1248项次,不合格14项次,主要在一些养殖淡水鱼中检出。此外,检测β2-受体激动剂(克伦特罗、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1532批次,3批次猪肉和1批次猪内脏检出莱克多巴胺,1批次牛肉检出克伦特罗。
(六)天然污染物:检测黄曲霉毒素、贝类毒素(麻痹性毒素、腹泻性毒素)、苯并(α)芘、氰化物、稀土等12种天然污染物7281项次,除腹泻性贝类毒素外,全部合格。2011年在乳品、食用油等食品中检测黄曲霉毒素B1和M1合计5256项次,全部合格。2011年5月全省部分地区(包括宁波)发生福建来源淡菜因海域污染导致的腹泻性贝类毒素问题,提示需进一步加强贝类毒素监测。
(七)化学污染物:检测溶剂残留、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多氯联苯等化学污染物2860项次,共有4种污染物18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63%,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溴酸盐(11/349)、游离余氯(5/152),主要是瓶(桶)装水在生产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
(八)非食用物质:检测三聚氰胺、硼砂(硼酸)、苏丹红、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碱性橙、罗丹明B、富马酸二甲酯、塑化剂、过氧化苯甲酰(2011年5月1日后禁用)和工业用甲醛等15种非食用物质11985项次(2010年为6514项次,2009年为4701项次),共有10种135项次不合格,项次不合格率1.13%(2010年为1.26%,2009年为1.38%)。不合格项目主要为甲醛(74/1075),在海水产品中检出60批次,专家称海水产品一般本身会产生微量的甲醛,而龙头鱼、鱿鱼等水产品在加工、存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甲醛。另外,9批次豆制品、4批次牛百叶、1批次猪血检出甲醛应是人为添加。在辣椒粉监督性抽检中检出“碱性橙Ⅱ”10批次、“罗丹明B”9批次。我国于2011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但5批次小麦粉及1批次担担面仍检出过氧化苯甲酰。
(九)其他质量指标:检测营养指标、微量元素、维生素、脂肪酸组成、过氧化值、水分等300多种质量指标49332项次,不合格857项次,不合格率为1.74%(2010年为2.71%)。其中检测脂肪酸组成2180项次,不合格217项次;其他一些质量指标诸如水分、总酸、β-苯乙醇、非糖固形物、酸价、过氧化值、总糖等指标不合格项次数占到了不合格总项次的30.77%,这些检测项目是产品的一些特征指标及营养指标,总体来说不合格批次较少,对食品安全基本无影响。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