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反应不一
摊主们的反对并不难理解,但作为“明码标价”的直接受益者,消费者对此项政策却也难以达成一致的赞同。
徐女士是典型的家庭主妇,自打西门菜场开张以来,就每天去那买菜,已经有10多年了,菜场里的摊贩们她也认识大半。但她和记者说,自己每天去买菜的摊位其实翻来覆去就这么几家,买海鲜的摊位不超过5家,其中3家还是只做早市生意的,买猪肉就去1家,买蔬菜主要去2家,但偶尔还会去南大街买农民自种自卖的新鲜货,熟食档里牛肉和羊肉各一家。因为彼此都熟悉了,徐女士说很少问价格,一般都是直接称好了再问价格,“这个市场蛮公道,真觉得贵了就直接说,一般会打个折扣。摊贩们也知道,顾客要买贵了下次就不光顾了,所以他们给的价格都还挺划算的。”所以对于菜场的明码标价,徐女士觉得“多此一举”,“标不标价对我们这些每天买菜的没啥影响,说不定还影响我们还价了。再说年纪大了,看价格未必看得清楚,还是直接问方便。”
不过年轻的市民王小姐却持有不同观点,她新婚不久,一周只买一两次菜,而且还经常买贵了,“卖菜的一看我就知道平时不买菜,价格都故意报高,买完后一比较就很郁闷;多问几个摊位,摊主们就没好脸色,说我不买问什么;要我还价么,说实话面皮薄也不好意思还。”王小姐只能经常选择去超市买菜,但超市里的品种数量毕竟不能和菜场比,所以一旦菜场也能明码标价,她自然举双手赞成。
李小姐的老家在重庆,大学毕业后来到慈溪横河,她回忆自己初来慈溪时,听不懂慈溪话,每次去菜场对她来说就是一件极其费心的事情,“年纪大的摊贩,普通话不会讲,我听不大懂;年纪轻的呢,一看我用普通话问,就知道是外地的,价格也会故意报高。”虽然现在李小姐的慈溪话水平进步不少,但到菜场买菜,光问价就得半天,讨价还价费事又心烦,所以她也很希望菜场能明码标价。
全面推行尚待时日
上周,记者联系了慈溪部分农贸市场负责人和慈溪物检分局相关负责人。
城东菜场胡场长告诉记者,先前,为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权益,包括城东菜场在内的慈溪部分初具规模的农贸市场,已经使用电子屏幕对每日的菜价提供参考。不过,公示的范围主要针对比较有代表性的种类,并没有落实到每一个菜种,价格也是基础价格。而这次出台的政策其规定更细致,范围更广,因此具体如何操作还需探索。目前,光城东菜场就有300多个经营户,每个摊位上的商品种类少则10余种,多的则有几十种。即使是同一个菜种,由于进货渠道不同,新鲜程度不同,价格也相差比较大。如果一一公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市场是由个体商户组成的,价格每天要波动,上下午都不太一样,标价不能一概而论。”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