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有道
目前越剧一团共有45名演职人员,其中, 24名演员,9名乐工,2名电工,2名服装,2名舞美,2名布景、道具,4名搭台的。
经营了18年,剧团人员规模与最初相比扩大数倍,设施、道具都上了档次。这全是团里赚到资金后,投入运营,扩大规模,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结果。
张美琪说,民营越剧团的演员班底一定要硬,尤其是老生、花脸、小旦、小生,这“四字头集团”尤其要好。他们是每一出戏的骨干,骨干好了,戏才好。以花脸这个行当为例,其应用范围很广。《碧玉簪》里的婆婆,《何文秀》中的杨妈妈,《西厢记》的崔母,《珍珠塔》中姑妈,《绣球缘》中的舅兄等,都是花脸。这类角色带点滑稽,亦正亦邪,观众爱看。类推到其他行当,都有其各自的魅力和特色。
剧团演员以科班出身的居多,其中戏龄最长的,演了20多年。如今年39岁的小花脸王冬仙,她从剧团成立之初就跟着张美琪,整整跟了18年。
团里还为演员搭好了接班阶梯:30—40岁的是黄金演员,他们担纲主角。20—30岁的青年演员,欠缺一点舞台经验,他们跟着老演员学习,同时培养尖子挑大梁。
演出宣传单。
现在,剧团共备下60多本戏供观众选择。演出时,所有台词都在台前打出字幕。观众看一句对一句听一句,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就缺了点韵味。因此,团里演员都下了苦功,即使对戏本很熟的,也抽空背台词。每天,上台做戏,下台背词,当天演完了还要背第二天的。每一本戏每一句台词都要熟,他们说这叫对得起观众。
除了演员的素质过硬,越剧团很注意必要的投入。
民营越剧团生存的基础是费用,它的维持费很高。如果租赁正规剧场,就会入不敷出。因此,只好转战基层和农村市场。
按照目前市场价,越剧一团这种规模的,一天演出收入为9000元左右。团里将7000元发了工资,剩下用来支付伙食费和其他费用,包括购置物件、搭台。购置物件以灯光、话筒、音响、布景、服装、篷布为主。现在越剧一团的设备不输于专业剧团,布景字幕也迎合了新时期的观众口味。
同时演出中还增加了歌舞、滑稽戏、宣传小品等节目。这种投入获得了回报,剧团的市场认可度更高了。
作为剧团当家人,我们来看看张美琪一天的生活。
有演出的日子,她每天早晨五六点钟起床,深夜十一点入睡。早起,她要采购一天的食物菜肴。8:30,剧团人员吃完饭,开始排戏。一天的演出时间为6小时,每场3小时,分别是12:30—15:45,18:30—21:30。入夜,戏散后,张美琪和丈夫亮灯送观众离开。夜深人静,剧团的人吃过宵夜,洗洗刷刷,都已安睡。两口子查看周围篷布、戏台。之后,睡在台上看守。
遇到刮台风、大风的日子,戏棚顶常被吹开,陈文年带着人把篷布重新拆开,再拿针线缝上。昔日的乐师,做起针线活来也有模有样,这都是被生活锻炼出来的。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