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北仑
北仑诸多烽火台:沉淀于历史硝烟中的记忆
稿源: 北仑新闻网   2012-09-12 13:39:42报料热线:81850000

  说到柴桥的抗倭战争,不得不说到后所城的建立。元项信禄曾写过一首关于后所城的诗。诗云:卧龙峦耸势凌空,天设岩疆锁浙东。信国深谋先筑址,吴候伟绩继成功。江环震坎规模壮,楼接兑离羽檄通。奕奕山城禠卉服,雄名万古表寰中。

  “当时建立后所城,就是为了抗倭。”柴桥街道方志办孙兆钧说。据新编《镇海县志》记载,元末明初(1368)时,倭寇剽掠我东南沿海,百姓迭遭荼毒。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筑濒海城以防备倭寇骚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陆侯吴桀置所,筑穿山所城,调定海卫后千户所官军守御,故名“后所城”,与郭巨的“前所”遥相呼应。当时的所城建造在睡龙山一带,跨山而建。城周围742丈(约2743米),高21丈(70米),宽1丈(约3.3米)。并有雉堞1640垛,战楼敌台各6个,吊桥6座,窝铺12个。城池东西两面285丈(950米),深8尺(约2.7米),宽4丈(约13.3米),堑东北两面两道各325丈(约1083米),宽4.5丈(15米)。有土祠、军器局、演武场、瞭望台等各一,造烽堠十座。后所城内辖十百户所,旗军1220名,本卫贴守军120人,守城军火器4126件,并有战船10余只。城墙打造坚固,军事力量配备十分齐全。

  据孙兆钧所说,自后所城建起后,因城池坚固,设施周全,军民又同仇敌忾,倭寇虽屡骚扰却未酿成大战。“当时烽火台所在区域还未有多少人烟,基本都是海域。”孙兆钧说着村里流传下来的古老传说,倭寇从海边摸上来后,附近村民一般会好酒好肉招待,让倭寇放松警惕。将他们完全灌醉后,村民合力将倭寇五花大绑赶至海边,在海边杀死,最后将倭寇的尸体搬至穿山北门岭下山坡。至今,该地仍留有“鬼子”坟冢遗迹。

  据史料记载,后所城曾打过两次大仗,但最让村民们念念不忘的,却是明永乐二年百户马兴之死。永乐二年(1404)四月,倭寇突纠集18艘寇船大举进犯后所,当时城内守军不足,官兵即刻在烽火台上燃起烽火,百户马兴率军迎战,却在奋战中不幸被倭寇刺中腹部,马兴并未立即倒下。倭寇从马兴腹中挑出大肠,马兴拖着大肠依然浴血厮杀,最终精疲力竭而死。马兴死后,士兵激怒奋勇向前,当地百姓受士气鼓舞,也纷纷拿着锄头、斧子加入了战斗,最后援兵赶到,将倭寇一举围擒,漏网倭寇出海而逃。后人记忆里,将此场战役命名为“拖肠大战”。

  1404年5月,总兵王友调集了部队出海讨伐倭寇,寇众大败而逃,自此不敢再骚扰。此后百年间,郭巨屡遭寇贼之患时,后所城却一直处于防御中,只作为抗倭的后备力量,城内却再未发生大仗。

  总台山烽火台:曾是抗击倭寇第一线

  总台山烽火台位于白峰镇东门村总台山山顶,坐西北朝东南,占地88平方米,分为台基、石屋两部分。台基平面呈方形,立面呈梯形,上边长7米,下边长8米,高3.7米。台基四周墙体用块石垒筑,中间用沙土夯筑。台基中部建石屋,面阔2.8米;进深2.5米;高1.82米。9根石柱直接埋入台基内,柱顶开凿子母口,上托条石檩条。屋顶为悬山顶,屋面用条石盖铺,条石跟石檩条接触处,一律开凿凹槽。石屋四壁用乱石垒筑,开南门。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总台山烽火台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当时称三塔山台。清代沿用后,升总台,下辖高山、土泽、观山、梅山、虾五个烽火台。因是总台,是所有烽火台中唯一一个建有独立石屋,并在明朝年间有驻兵常年防守的烽火台。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北仑诸多烽火台:沉淀于历史硝烟中的记忆

稿源: 北仑新闻网 2012-09-12 13:39:42

  说到柴桥的抗倭战争,不得不说到后所城的建立。元项信禄曾写过一首关于后所城的诗。诗云:卧龙峦耸势凌空,天设岩疆锁浙东。信国深谋先筑址,吴候伟绩继成功。江环震坎规模壮,楼接兑离羽檄通。奕奕山城禠卉服,雄名万古表寰中。

  “当时建立后所城,就是为了抗倭。”柴桥街道方志办孙兆钧说。据新编《镇海县志》记载,元末明初(1368)时,倭寇剽掠我东南沿海,百姓迭遭荼毒。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筑濒海城以防备倭寇骚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陆侯吴桀置所,筑穿山所城,调定海卫后千户所官军守御,故名“后所城”,与郭巨的“前所”遥相呼应。当时的所城建造在睡龙山一带,跨山而建。城周围742丈(约2743米),高21丈(70米),宽1丈(约3.3米)。并有雉堞1640垛,战楼敌台各6个,吊桥6座,窝铺12个。城池东西两面285丈(950米),深8尺(约2.7米),宽4丈(约13.3米),堑东北两面两道各325丈(约1083米),宽4.5丈(15米)。有土祠、军器局、演武场、瞭望台等各一,造烽堠十座。后所城内辖十百户所,旗军1220名,本卫贴守军120人,守城军火器4126件,并有战船10余只。城墙打造坚固,军事力量配备十分齐全。

  据孙兆钧所说,自后所城建起后,因城池坚固,设施周全,军民又同仇敌忾,倭寇虽屡骚扰却未酿成大战。“当时烽火台所在区域还未有多少人烟,基本都是海域。”孙兆钧说着村里流传下来的古老传说,倭寇从海边摸上来后,附近村民一般会好酒好肉招待,让倭寇放松警惕。将他们完全灌醉后,村民合力将倭寇五花大绑赶至海边,在海边杀死,最后将倭寇的尸体搬至穿山北门岭下山坡。至今,该地仍留有“鬼子”坟冢遗迹。

  据史料记载,后所城曾打过两次大仗,但最让村民们念念不忘的,却是明永乐二年百户马兴之死。永乐二年(1404)四月,倭寇突纠集18艘寇船大举进犯后所,当时城内守军不足,官兵即刻在烽火台上燃起烽火,百户马兴率军迎战,却在奋战中不幸被倭寇刺中腹部,马兴并未立即倒下。倭寇从马兴腹中挑出大肠,马兴拖着大肠依然浴血厮杀,最终精疲力竭而死。马兴死后,士兵激怒奋勇向前,当地百姓受士气鼓舞,也纷纷拿着锄头、斧子加入了战斗,最后援兵赶到,将倭寇一举围擒,漏网倭寇出海而逃。后人记忆里,将此场战役命名为“拖肠大战”。

  1404年5月,总兵王友调集了部队出海讨伐倭寇,寇众大败而逃,自此不敢再骚扰。此后百年间,郭巨屡遭寇贼之患时,后所城却一直处于防御中,只作为抗倭的后备力量,城内却再未发生大仗。

  总台山烽火台:曾是抗击倭寇第一线

  总台山烽火台位于白峰镇东门村总台山山顶,坐西北朝东南,占地88平方米,分为台基、石屋两部分。台基平面呈方形,立面呈梯形,上边长7米,下边长8米,高3.7米。台基四周墙体用块石垒筑,中间用沙土夯筑。台基中部建石屋,面阔2.8米;进深2.5米;高1.82米。9根石柱直接埋入台基内,柱顶开凿子母口,上托条石檩条。屋顶为悬山顶,屋面用条石盖铺,条石跟石檩条接触处,一律开凿凹槽。石屋四壁用乱石垒筑,开南门。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总台山烽火台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当时称三塔山台。清代沿用后,升总台,下辖高山、土泽、观山、梅山、虾五个烽火台。因是总台,是所有烽火台中唯一一个建有独立石屋,并在明朝年间有驻兵常年防守的烽火台。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