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凳
从艺之路
有一波三折,更有收获良多
一位大师,经过怎样的人生历练,才能对一门技艺炉火纯青?坐在记者面前的黄才良50多岁,眼睛透亮,神情专注,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着迅速精准、恰到好处的回答,看得出他是一个思维敏捷、办事高效的人。
黄才良生于工艺世家,先辈们制作“泥金彩漆”的手艺在宁海当地小有名气。手艺在身是生存之本,这是全家人很自然的想法。于是17岁那年,初中毕业的他来到宁海茶院乡堂舅家,开始了学徒生涯。
除了泥金彩漆,朱金漆木雕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两者同为宁波“三金一嵌”传统工艺中很重要的技艺,在千工床、万工轿等传统十里红妆中的装饰效果相辅相成,堪称“姐妹花”。
从工艺配方、制作工艺流程等最原始的技艺开始,黄才良从耳濡目染变成了真枪实干。两年后,初有所成的黄才良进入宁海工艺美术厂成为一名工人。跟着师傅周惠民,黄才良又学起了竹根雕。
可是随着工厂的倒闭,当了两年临时工的黄才良下岗了。此时他做出的样品无论款式,还是工艺,已是名声在外。很幸运地,他被浙东工艺美术厂聘用,成为一名红木雕刻技术主管。
正当事业顺风顺水之时,他却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黄才良提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她支撑起整个家庭。上世纪80年代初,母亲生了一场大病,住院3个多月后还是离开了。”母亲的去世,除了让26岁的黄才良失去了至亲,看病欠下的3000多元债务在当时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此时儿子才7个月,妻子在工厂做工,每个月14元工资要养活一家三口。“贫困潦倒,朋友远离。”黄才良这样总结当时的窘境。
让黄才良至今念念不忘并心怀感激的是妻子的师傅。“师傅介绍我去农村寺庙中做佛像,在家中度过半年的无奈和窘迫后,我开始在宁海、奉化、慈溪等地奔忙,手艺日渐被认可,开始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凭着出色的手工艺,黄才良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86年,对艺术精益求精的黄才良来到华东师大艺术系进修,学习现代雕塑。人体解剖、骨骼比例、材料肌理、力的作用下人体的变化等课程,是此前从师傅处无法学到的内容,黄才良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在华东师大三年的学习为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如果说以前我学的是纯民间艺术,那么此时我开始走向与学院派艺术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以后创作的基点,也是我艺术人生的转折点。”
黄才良的学艺道路可谓一波三折,然而这让他博览群艺,涉猎甚广。母亲的去世是他人生的一大伤痛,但无疑是他走上艺术自立道路的起点。“走出人生的低谷,必将迎来一片广阔的天空。”往事历历在目,说起这番话时黄才良面带着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