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北仑 正文

拦轿门纸包、敬茶…北仑传统婚俗,你知道多少?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2月18日 10:49   【 】 【打印
0

 

北仑传统婚俗,你知道多少?

图为“桂圆蛋”。(记者 余芬)

婚礼前要请菩萨、分浆板汤果

“在北仑农村,婚礼一般要持续2天。”去年10月刚娶了儿媳妇的新碶街道镇安新村邱珍华阿姨告诉记者,婚礼前一天,新郎要挑着一担“望娘馒”上丈母娘家去。除了这“望娘馒”,一同挑去的还有大白鹅、大块的条肉等六种或八种食物,俗称“六色”或“八色”。在这天晚上,新郎还要在家中沐浴洗澡。这个澡有些特殊,洗澡水中加入毛竹叶、桔子树叶、红枣、花生、莲子等,有辟邪、消毒、早生贵子的意思。这天下半夜(即婚礼当天凌晨),新郎家要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请菩萨,也叫“相喜”,“请菩萨的具体时间也有讲究,一般在结婚当天清晨三四点钟,此时正是涨潮时,意思就是家里的风水也跟潮水一样涨起来了。点香、点蜡烛,新郎要拜菩萨,也要拜拜祖宗。仪式要在天亮前结束。”请完菩萨后,要开始下“相喜汤果”了。汤果是用糯米粉搓成条状后摘下来的小圆柱粒,比汤团小,里面没有馅,又不同于超市里买来的小圆球形的圆子。汤果下在水里煮,出锅前放黄糖、糖桂花和浆板。按照习俗,结婚当天清晨,新郎家要向邻舍隔壁和同族人挨家挨户分浆板汤果。

与新郎家一样,新娘在出嫁前也要下汤果分给族人和邻居。但是新娘家准备的汤果叫“开面汤果”。与邱阿姨同村的周阿姨在前年12月30日嫁了二女儿,她告诉记者,“开面”的意思就是“绞面”,即由“送嫂”用双线绞去新娘脸上的毫毛,“现在早没有‘开面’的做法了,但是‘开面汤果’还是要分的。”

新娘出嫁前要吃上轿饭,上下轿都有讲究

新郎一般在结婚当天临近中午前去接新娘子。新娘子不是想接就能接的,新娘的亲朋及族人早已搬好板凳拦在新娘家门口,这叫“拦轿门纸包”。“轿门纸包”即红包,新郎要过这关,必须拿出“轿门纸包”给众人买糖买烟,否则不能进门接新娘。进门后,新娘家还准备了“桂圆蛋”招待迎亲队伍。

吃罢“桂圆蛋”,新娘该出嫁了。这之前,新娘还必须在自己家里吃上三口上轿饭。上轿饭一般由新娘家中有威望、有福气的长辈来喂。现如今汽车代替了轿子,但新娘由家里的兄长抱上轿的习俗仍然被保留下来。

新娘上轿时,还必须随身携带一样东西,那就是火熜。说到火熜,可能很多年轻人都很陌生,它是旧时人们在冬天时取暖的器具,有铜制和铝制两种。旧时,有女儿出嫁,火熜同马桶、箱子一起,是陪嫁的必备物品。如今,烫水壶、热水袋等取暖工具早已代替了火熜,很少有人还会用火熜了。但在传统婚礼中,火熜的用场可不少。火熜中除了放炭火,还要放“绒香”,“绒香”被烧着后会散发出一股香味,新娘随嫁到夫家的几床新被子都要用“绒香”熏得香香的。在新娘去夫家的途中,必须有一位送亲人员(多为新娘的嫂嫂)挈火熜。记者曾在近期作为新娘嫂嫂挈过一次火熜,途中,记者谨记长辈教诲,不时用手在火熜盖上试温度,确保火熜里面的火没灭。此外,记者还在在中途打开火熜盖子,将覆盖在炭火上的瓦爿翻个面,意寓“翻身”“吉利”。快到新郎家时,还要再添加一次“绒香”,这样才能保证到了男方家,火熜中的绒香喷喷香的。到了新郎家,记者将火熜送到新房,挈火熜的任务算是完成了。

新娘上轿有讲究,到了丈夫家下轿也有讲究。记者曾在去年元旦参加郭巨双岙一场婚礼,只见男方家在新娘下车的位置放了三四个麻袋铺在地上,让新娘脚踩着麻袋走到拜堂的厅堂。麻袋也不是铺到头,有人把新娘踩过的麻袋迅速传递到前面让她继续踩着前进,直到走进拜堂的地方。询问男方长者后才知道,这种习俗叫“传袋(传代)”,“袋”与“代”谐音,取代代相传、传宗接代之意。记者了解到,这种风俗在北仑的新碶、大碶、小港等农村已经十分少见,但在柴郭地区还是有不少村子延续这种习俗。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