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种植物变成14道净化器
在王浩院士工作站、浙江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宁波原水集团还投资1000多万元,在皎口水库开展了应用复合生态湿地净化水质的研究,让20多种植物变成14道净化器。
“皎口水库复合生态湿地现有20多种植物,可以对水质进行14道净化。经过净化的水,基本上能达到Ⅱ类以上标准。这种复合生态湿地在宁波是首创,在省内也不多见。”原水集团有关人员介绍。
皎口水库复合生态湿地包括小皎溪上游大片的水杉林,过了水杉林,是一片再力花和钱币草套种的第二道净化系统。接下来是梭鱼草、美人蕉、水芹、聚草、睡莲等水生植物。每一种水生植物,就是一个独立的净化系统,各有各的“领地”。
据了解,这些植物的最大功能是对氮磷的高效脱除。即使流入复合生态湿地之前的水有些浑浊,还有不少漂浮物,但经复合生态湿地三道净化之后,水已经明显变清。到第五道净化程序时,水已清澈见底。最后从出口处流出时,基本上和山间的泉水一样了。
给宁波治水开出六条“处方”
针对我市资源型、水质型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问题,王浩院士开出了六条“处方”:
为洪水预留调蓄和排泄的通道。严格控制滨河滨湖开发活动,恢复河流自然蓄滞雨洪功能,岸线和滨水区应尽可能自然、多样、亲水、优美,满足居民贴近自然的需求;
建立宁波市水资源合理配置数学模型,开发宁波市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水资源监控体系,提高水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
正确处理水源地保护与环境资源开发矛盾,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重点保护白溪水库、周公宅水库、皎口水库、亭下水库、横山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库区,强化城市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后的再生回用率;
水生态系统应尽可能以多样、自然、土著为主;
理顺各涉水部门之间职能关系,根本上解决“多头管水”、职能交叉、调控能力不足的问题;
强化河流文化性,重视水文化方面历史遗迹的保护,建立沿江文化遗产廊道,创造有特色、有个性、有内涵的滨水区。(记者 卢科霞 通讯员 徐光华 余武君 顾芳晖)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