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设题灵活 创意鲜明
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特级教师 周红阳
今年我省高考语文试卷,既切实体现了“三个有利于”和“促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又呈现了个性和创意。
选材典范。第5题的《幽梦影》、实用类文本《社会建筑》和文学类文本《牛铃叮当》,均系名家手笔。而文言文《送丁琰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佳构,古诗《秦中吟·歌舞》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讽刺诗名篇。这些阅读材料,有文化,有艺术,有意蕴,有思想,不只是给试卷增添色彩,也是崇尚经典的积极尝试,为语文教学和语文命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设题灵活。如古诗鉴赏和《论语》解读,均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看似平常,却见匠心,激活了“静止”的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恶衣恶食”等样式,但命题着陆点并非识记,而是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此类题型,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导向明确。写作考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模式,且努力突出三个“贴近”———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特征。以三位中外作家的话语为材料,引出“童真泯早”“拯救童真”等同考生“零距离”又非常“生活化”的话题,让考生容易“发声”,可写性很强。再以“综合上述材料”“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等明确了写作要求,提示了写作角度,限定了写作范围,能有效防止“套话作文”、宿构的鱼目混珠,为继续倡导和落实“真实写作”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审题应该较去年稍难。虽一作家国籍有误,但不影响考生根据三作家的话写作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