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宁波人陈侃最早记录中国钓鱼岛与琉球国海上自然疆界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6月27日 07:38   【 】 【打印
0

最早记录中国钓鱼岛与琉球国海上自然疆界

最早记录中国钓鱼岛与琉球国海上自然疆界

最早记录中国钓鱼岛与琉球国海上自然疆界

戴霞浦/文

2012年9月25日,我国政府针对日本政府严重侵犯中国钓鱼岛领土主权的行为,发表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用大量历史事实论证和阐述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有―段写道:“至1866年(清同治五年)近500年间,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派遣使臣前往琉球王国册封,钓鱼岛是册封使前往琉球的途经之地,有关钓鱼岛的记载大量出现在中国使臣撰写的报告中。如,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1534年)明确记载‘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

白皮书中专门提到陈侃和他的《使琉球录》,并将《使琉球录》作为证明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重要史料。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发表的有关钓鱼岛问题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明代册封使陈侃是最早讲述中国与琉球国海上自然疆界的人。陈侃,这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历史人物迅速声名鹊起,进入中外官方和民众的视野。

让我们欣喜的是,这位479年前代表明朝政府出使琉球国、看见过钓鱼岛并著有《使琉球录》传世的陈侃,是如今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人。

陈侃其人和他的出使琉球经历

自宋代以来,姜山陈氏一族一直人才辈出,蜚声鄞南,在北宋有承务郎陈丕、廉访使陈湮,在明代有钦州知府陈淳、监察御史陈英、刑部郎中陈瑞、监察御史陈珏等。

陈侃,字应和,号思斋,是刑部郎中陈瑞的儿子。据当地陈姓老人记忆,在已被毁的陈氏宗谱记载中,陈侃可能出生于明正德二年,也就是1507年。陈侃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但是,陈侃幼时聪明伶俐,睿智过人。传说有一次邻村有户人家结婚办喜事,陈侃也跟随大人去看热闹,至晚上,众人纷纷回家,而陈侃却躲在新郎家里没有走。半夜里,有个盗贼想撬开新郎家的门偷窃东西,正好被陈侃发现,他大声疾呼“捉贼”,贼闻声吓得逃走。第二天,乡人都夸陈侃有灵感,勇敢机智,长大后必有出息。陈侃弱冠之年时参加院试,考取秀才。三年后参加乡试,试卷中有一联求对:“鹦鹉洲,洲下舟,水流舟流洲不流。”他对曰:“喜鹊桥,桥上荞,风动荞动桥不动。”古人重文轻理,考试主要是看文才,陈侃因对联做得好就顺利中举了,名“经魁”之列,一时名动乡里。

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19岁的陈侃考中了进士,被授予行人司行人,在朝廷里负责奉使、捧节之事,行人虽然官职不高,因属于皇帝近臣,许多刚中进士的人往往以被委任此官为荣。不久,陈侃擢升为吏科左给事中,这个官职比行人高了一级,为正七品,主要职责是为皇帝抄发章疏、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还负有稽察违误、监审六部、纠弹官吏之职,其权力还是很大的。

嘉靖五年冬,位于日本九州岛与中国台湾岛之间的琉球国中山王尚真去世,两年后,尚真的儿子尚清派使者来请明朝皇帝册封其为中山王。中国向琉球国派遣使臣始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那年,行人杨载受命携带国书出使琉球,琉球国便开始向明朝纳贡称藩,以后历代国王嗣位,均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采用中国法定年号、正朔。1430年,明宣宗正式赐姓琉球统治者“尚”姓,中山王名为尚思绍,开创了第一个尚氏王朝,也使得琉球正式归为大明帝国的藩属国。尚思绍依仗强大的明帝国做靠山,先后灭亡了山北国和山南国,建立了统一独立的中山琉球王国。

这次琉球国主动来请受封,嘉靖皇帝当然乐意做这件显示大明帝国威仪的美事。于是,嘉靖皇帝一面命礼部将琉球国王尚真逝世、世子世袭的情况核实清楚,一面开始物色人员。

皇帝从弘扬国威的角度在忙于挑选册封使,而朝中的官员们其实对出使海外的差使并不感兴趣,因为这是一次高风险行动。琉球国悬于海上,距中国的直线路程800多公里,古人认为那是十分遥远的地方,须“冲万里之波涛”才可到达,而且去琉球无陆路可行,往来都必须航海,海上航行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当时,尽管已有永乐年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的成功远航范例,海船在运用物标导航、罗经指向、天文定位、计程计速等航海技术方面有新的提高。但是,对于普遍使用木质帆船又靠风力为主要动力的海上航行,不管船体建造如何庞大,驾船水平多么高超,行驶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触礁、遭遇飓风等威胁随时都可能发生。官员们从以往册封使身上已看到“艰险惊惶,莫劳于此”,所以,普遍对出使海外行动存有一种畏惧心理。

嘉靖十一年(1532年)五月初,这件苦差使最终落到了两个人的头上,一个是今浙江鄞州人、吏科左给事中陈侃,一个是今河北省廊坊人、行人司行人高澄。嘉靖皇帝任命陈侃为正使,高澄为副使,赴琉球国执行对中山王尚清的册封任务。

册封使臣代表皇帝出使国外是一件既庄重又十分辛苦的事。说其庄重,是因为册封使前往琉球国是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关系到大明王朝的威仪和形象;说其辛苦,是因为筹备工作特别多,又十分繁杂,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才能启程。

陈侃在京领命后,首先是领取行装和嘉靖皇帝给琉球国的诏敕和赏赐品等。朝廷为提高册封使的地位,赐给陈侃和高澄一品官服各一套,这意味着原来官居七品的陈侃和八品的高澄在受命为册封使后,可以暂时享受一品大员的待遇,这样在国内可获得地方官吏的协助配合,在外可全权代表大明皇帝。

其次是建造海船。陈侃冒着炎热天气从北京城赶到福州,参与设计船型、购置材料、招募工匠。由于陈侃的出国使团队伍庞大,所携带的祭品、礼品及生活物资很多,开始,陈侃也想仿效前几次出使琉球国的使团规模,建造2艘海船,但是,当时朝廷内部已比较腐败,外部倭寇侵害日益严重,拿不出更多经费来建造海船。陈侃无奈只好建造1艘海船,这艘木质海船长15丈,宽2丈6尺,高1丈3尺,船的前后竖有5个桅杆用于挂帆,大桅长7丈2尺,围6尺5寸。在当时已属于比较大的海船,但与郑和下西洋时所乘坐的大宝船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比那时用作护航的战船还要小些。

最后是招募人员组建使团队伍。册封使团除正使陈侃、副使高澄和官方规定的职司人员外,还招募了船工140多人,护卫官兵100人,翻译、礼仪、医生及各种工匠100多人,总共有360多人,组成了一个阵容庞大的册封团。

嘉靖十三年(1534年)四月二十六日,陈侃率领的册封使船从福州广石(今福建省长乐市潭头镇)出发。开始,海面上还比较平静,船先后驶过了钓鱼屿、黄毛屿、赤屿,至古米山,进入琉球海面。半夜时,遭遇飓风,海船在巨浪打击下船底开裂,海水从裂缝中涌入。经过船工们的奋力抢修,册封使船终于在五月二十五日,停泊在琉球国那霸港。

在琉球国,陈侃参加了祭祀琉球国先中山王、封世子尚清为琉球国中山王等一系列册封活动,等到九月二十日,海上风向便于出使船航行时,离开琉球国返回。然而,册封船在海上又遇到飓风,船上支撑风帆的大桅杆被折断,用铁力木制作的船舵也损坏。好在,行前准备比较充分,全体人员在海上齐心协力地与海浪搏斗,最后转危为安,于二十八日,海船到达福州附近的定海守御千户所(今福州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

回首航海九死一生的险情,陈侃不禁百感交集:“得保残喘以终王事,呜呼艰哉!”

《使琉球录》记录的重要史实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十月二日,陈侃风尘仆仆地回到福建省福州府,来接应他的官员和朋友,都为他能够安全返回而庆幸。他不顾海途疲劳,于十月十五日,在福州的长春堂撰写好一份奏于嘉靖皇帝的出使报告《使琉球录》。

在《使琉球录》中,陈侃详细叙述了赴琉球国115天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成为明朝自派使臣去琉球国以来最早最为完整地记录出使经历的文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一是陈侃在《使琉球录》中记载了古米山是中国与琉球国海上的自然疆界。陈侃在《使琉球录》中详细地记载了出使航程:“四月十八日,舟先发于南台……二十六日,予等启行……五月朔,予等至广石,大舟亦始至……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然顺流而下,亦不甚动。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程。夷舟帆小不能及,矣在后。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

文中所说的钓鱼屿、黄毛屿、赤屿,就是现在的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陈侃一行从福州出发,经过了作为航标的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等岛屿后进入了琉球海域,其标志是见到了乃属琉球国的古米山。古米山又作姑米山,现为久米山。说明当时无论是使者陈侃还是同舟的琉球人都非常清楚,古米山是作为抵达琉球的显著标志,就是中国钓鱼岛与琉球国的疆界,钓鱼屿(岛)是属于明朝的,到古米山后才属于琉球国。

陈侃随后记载:“夷人歌舞于舟,喜达于家。”这是琉球人的切身实感,也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古米山作为中国与琉球国疆界的事实。而且与“夷通事”所赞同的“一失此山(古米山),将无所归;漂于他国,未可知也”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可以说陈侃是最早讲述中国钓鱼岛与琉球国海上自然疆界的人。日本所称古贺辰四郎最早发现钓鱼岛,是日本吞并琉球后的1884年。其时,相距1534年陈侃著《使琉球录》已晚了350年。

自陈侃带头撰写《使琉球录》之后,明朝的册封使每次回国都要提交琉球国的国情报告并附以个人诗文。迄今为止,曾被外派琉球一带的正副册封使45人中,共留下了10部个人文集,他们把行走的路线是中国国界还是外洋的琉球国界写得非常清楚,这些诗文都为钓鱼岛属中国固有领土提供了有力证据。日本觊觎钓鱼岛由来已久,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加快对外侵略扩张,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并改称冲绳县。此后不久,日本便密谋侵占钓鱼岛,并于甲午战争末期将钓鱼岛秘密“编入”版图。随后,日本又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有附属岛屿。1900年,日本政府把袭用了几百年的钓鱼岛等岛屿的名称改为“尖阁列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钓鱼岛回归中国。但20世纪50年代,美国擅自将钓鱼岛纳入其托管范围,70年代美国将钓鱼岛“施政权”“归还”日本。美日对钓鱼岛进行私相授受,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是非法的、无效的,没有也不能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二是《使琉球录》中记录了对琉球国王的册封经过。为琉球国中山王尚清册封,是陈侃此次出使琉球国的重要外交活动,所以陈侃把在琉球国参加祭祀、册封情况记录得十分详尽,并不时发表一些感想。同时,还将琉球国对待远道而来的中国使臣的深情厚谊记录下来,不仅呈献给嘉靖皇帝一个琉球国的全面印象,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明代外交活动提供了宝贵史料。

三是陈侃通过亲历海上惊心动魄的险情,在《使琉球录》中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如今后建造册封船,地方政府官员一定要加强监管确保质量,选择船工必须具有过硬的驾船技术和丰富的航海经验等,为后来的册封使留下宝贵的经验。

《使琉球录》送到礼部之后,获得礼部高度评价,礼部在呈给皇帝审阅时建议:“本部将所进《使琉球录》付之史馆,以备他日史馆采集。”皇帝下旨同意。于是,陈侃的《使琉球录》被送进了明朝国家档案馆保存,使我们今天仍能够知道陈侃当年出使琉球国的详细情况。

陈侃没有想到,他这个小人物的一个出国报告《使琉球录》竟会得到朝廷高度重视,不仅存入国家档案馆,而且成为朝廷要求以后出使琉球国的官员回国后所必须完成功课的典例;陈侃更没有想到,他的《使琉球录》在478年之后,会成为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重要证据。

陈侃在完成了册封使命之后,升迁为南京太仆寺少卿。据当地老人讲,陈侃是在嘉靖年间去世的,活了50多岁,葬在鄞州姜山的前岩,那里有座前岩庙,过去墓一直在庙旁,“文革”期间被毁。

陈侃在家乡姜山的遗存

陈侃虽生活在明代,可在姜山的名声一直比较大,笔者向当地六七十岁老人问起陈侃,仍有不少老人知道,他们称呼陈侃为“陈给事”,还能有板有眼地讲述陈侃的不少轶闻趣事。

据当地老人讲,姜山镇老区的墙弄街新文房是陈侃的故居。这座建筑目前保存较为完好,俯视略呈“日”字形。站在正面看,大门外有一门厅,两根柱子支撑着厅梁;门厅外两侧为八字状壁墙,壁墙的下部石基雕有双龙、如意和圆形钱币等图案,上部也有精美的砖雕;门厅内有两扇高大的木门,据老人讲,原先门额上内外各悬挂着一块精致的木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人取走。笔者还在离这座建筑百余米之处看见过一块木质大匾,上面刻有“容保无疆”四个大字,可惜已被一户人家当屋门使用。不知此匾可是陈侃故居的旧物?

走进大门,里面有两进屋,用材考究,地下的石板硕大,其中有2块铺于天井的条石各长近5米。尤其是支撑两扇木门的石质门枢很有特色,门枢被雕成莲花状,莲和叶栩栩如生,富有高洁和清廉的寓意,实为少见。如确是陈侃故居,这座老屋无论是用来纪念当今在国内外都颇具影响力的陈侃,还是作为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都值得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妥善保护。

(感谢《鄞州文史》和戴松岳先生对本文发表的帮助)

编辑: 陈奉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