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五金厂房竟是明代建筑 慈城发现幽隐经堂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6月27日 08:34   【 】 【打印
0

慈城发现幽隐经堂

如今的幽隐经堂是一家五金厂的厂房。

在江北区慈城镇,中山路与西经堂弄的交叉口有一座古宅。慈城地方文化研究专家钱文华经过11年的考证,终于揭开了这座古宅的“身世”之谜:它是明万历十七年(1589),江阴县尉王文录告老还乡后建造的私人家庵———幽隐经堂。

昨天,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章国庆向记者证实,此古宅为明清转型期的建筑,“在宁波城区,我还从未见过此类型的建筑。”

旁边的小巷因“幽隐经堂”而得名

钱文华是地地道道的慈城人,早年就住在离幽隐经堂不远的永明路上。“以前,当地人一直把这座老房子叫做报德庵。”钱文华说。直到2002年,钱文华内心渐渐地产生了一个疑问,“这座房子的房梁与慈城另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建筑———甲第世家有点相似,那么,这会不会也是一座明代建筑?”

为此,钱文华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在清光绪《慈溪县志》中,他终于找到了答案:此县志中选载了经堂主人王文录的六世从孙王信写于清乾嘉年间《重修幽隐经堂记》一文,文中较详尽地介绍了六世伯祖王文录及经堂的来龙去脉。

而其中“幽隐经堂俗名西经堂,吾六世伯祖甬溪公晚年习静之所也”这一句话更是让钱文华恍然大悟,“紧靠古宅的其中一条巷子就叫西经堂弄,原来是因幽隐经堂而得名。”

根据大量的史料,钱文华也详细地勾勒出了幽隐经堂的变迁轨迹:幽隐经堂在明万历十七年建好后,至清乾隆间的二百余年一直是王氏家庵。后来六世从孙王信发现经堂“已旦夕就圮”,就发动族人进行抢修,尔后经堂“顿改旧观”。又过80年,经堂后殿在太平军攻占慈溪时遭烧毁,唯“前殿独存”,即经堂主体建筑大殿幸运保存下来。清末民初王氏式微,而在上海经商的稽氏家族发财后,回家乡买下经堂及其周围的空地,把幽隐经堂改名为稽氏家庵,对外又叫“报德庵”。

《王氏宗谱》上有原始建筑图纸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钱文华确信此古宅正是传说中的“幽隐经堂”。

2008年,钱文华去慈城黄山村访问,偶然得知当地一村民藏有一套1921年刻印的慈城《王氏宗谱》。

翻阅《王氏宗谱》的结果让他欣喜不已:这套宗谱上,不仅记载有王文录列传,在卷首甚至还绘有幽隐经堂全图(此图根据老谱原图重印)、王文录的画像,以及慈城南门外王文录墓图。

记者发现,王文录列传中详细解释了幽隐经堂为何会被载进《慈溪县志》的原因:王文录在江阴做典史时有一个学生叫顾言,此人中进士不久便任慈溪县令。在其任上六年,王文录只托其一件事,就是将“幽隐经堂刊入县志”,此举是为了防止“后之人盗卖侵没”。

钱文华告诉记者:“宗谱上存有原始建筑的图纸,这在宁波并不多见。”这张图纸清晰地描绘了幽隐经堂的全貌,而经堂门前的一条小路上还有一座桥叫“唐家堰桥”。“老慈城人都知道,唐家堰桥就在中山路上(拆毁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只不过现在已经荡然无存。这也与老宅所在的地址相符。” 

古宅有着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

昨天,记者随钱文华、章国庆来到幽隐经堂,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宅隐没在悠长而又狭窄的小巷内。如果光从外观上看,古宅并不起眼,甚至略显破败。

如今的幽隐经堂成了一家五金厂的厂房。记者进了门,发现古宅分为前后两进。前一进是门厅,穿过小院,就是大殿。从《王氏宗谱》上所绘的图纸看,幽隐经堂前后有三进,钱文华告诉记者:“经堂后殿在太平军攻占慈溪时被烧毁,后没有再重建。” 

记者发现,幽隐经堂大殿略显昏暗,但也是相当宽敞。抬头看屋顶时,更是别有一番洞天。顶上木梁古朴而又厚重,看上去有些年头了,雕梁画栋的镌刻尽显大家风范。

章国庆也向记者揭开了此古宅的“庐山真面目”:“应该为明清转型期的建筑。”“在明代,宁波的民居明间梁架一般采用偷柱造,而此大殿的梁架形式就保留了明代的典型做法。”章国庆告诉记者,明代建筑进深比较深,“古宅也符合这一特征。”但是,大殿的几个柱础,根据章国庆的判断,有的是明代的,有的是清代的。他据此推测,这可能是清代大殿重修时调换所致。

对古建筑深有研究的章国庆表示,像此类明清转型期的建筑,“在宁波城区,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对研究明清转型期的建筑很有价值。”

昨天,本报摄影记者在古宅西厢房的墙壁上意外地发现碑的一角,拂去上面的石灰,赫然出现一块非常完整的碑,上书“幽隐经堂焰口会田碑记”。“这从实物的角度证实古宅就是幽隐经堂。”章国庆说。

事实上,在慈城,类似幽隐经堂有着“传奇”身世的古宅并不在少数,“据我所知,慈城还存有数量极多的明清大型古建筑。”只是,让钱文华忧心的是,究竟谁可一一揭开这些古宅的身世。

□记者 梅薇/文 龚国荣/摄

编辑: 陈奉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