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鲜大豆采收机正在作业。
中国宁波网讯 一台鲜大豆采收机能抵一百个小工。近日,慈溪“大展”种植公司在全省率先引进的两台鲜大豆(南方称毛豆)采收机大显神通,40天内完成了4000亩毛豆采收。公司负责人徐崇杰喜滋滋地说:“机械手平均每小时采收1500公斤,是人工的120倍,可谓以一当百,每亩成本省200元以上。”
工业领域“机器换人”方兴未艾,我市田野里的特色农机风生水起,特别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超8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之际,在蔬果等特色产业领域大踏步迈进。
蔬菜是我市重要经济作物,几十年来沿袭人工种植方法,劳动强度大,效率低。2009年,我市在全国率先从日本引进蔬菜移栽机,让部分菜农告别了弯腰之苦。拥有两台蔬菜移栽机的慈溪农场主郑涌森告诉记者,驾驶蔬菜移栽机缓缓开过菜地,自动完成挖坑、放苗、覆土全套流程。“两个人驾驶一台机器,栽种效率相当于人工的七八倍。”如今,在宁波田头“服役”的移栽机已有近50台。
市农机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短缺,务农人员工资水涨船高,一天报酬从50元涨到100元,部分工种甚至达到200元。即便如此,雇工还是一年比一年难招。“引入先进适用的机械替代人工,不仅缓解了务农劳力短缺难题,还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有效途径。”
经过几年推广,我市的油菜收割已不再单纯依赖人工。去年,在余姚、鄞州、慈溪等地,油菜机收占了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茶叶、蔺草、榨菜生产以及水产、畜禽养殖等行业,机器也部分取代人工。而我市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的无人驾驶插秧机、蔺草长度筛选机等新机具,也进入试制和推广阶段。
随着田园管理机、喷滴灌、高效植保机械等机具设施的推广,机器人逐渐渗透到田间管理各个环节。慈溪菜农岑绍根给自己的白花菜制种田和水果基地安装了“大脑”,通过智能化玻璃温室、光伏系统、物联网,实现全程环境控制。去年,全市完成5个、新增9个智慧农机项目,并将遥感、GPS等先进技术引入农业生产。
“机器换人”除了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在宁波,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回收利用一直存在人工收割难、成本过高的瓶颈,利用率不到两成。去年,余姚联盛牧场引进全套机械设备,与周边农户合作,将甜玉米废弃秸秆进行采收加工,第一年试用,就加工青贮饲料约700吨,就地解决了牧场约四分之一的饲料来源。
田间作业“机器换人”,成为高效农业发展的助推器。据市农机部门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我市购置特色产业农业机械约4.8万台(套),共计发放特色产业农机购置(包括设施农业建设)补贴资金约9600万元,带动农户投入2.24亿元。 (孙吉晶余方觉黄程邵滢)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