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94岁老太的传奇人生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1月14日 07:49   【 】 【打印
0

解放后考入文工团 “文革”时“就地改造”

1949年5月,宁波解放了。苏艺还不到30岁。9月,她辞去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考入宁波地委青年文工团,从事编剧工作。

当时,苏艺身边有两个孩子,女儿7岁,儿子3岁,没有人照顾,又不能把孩子带到文工团。她下决心,把女儿送进了天主教堂收养,把儿子送进了普济院的育儿机构。女儿搂着她的脖子说:“妈妈,我会乖乖地听嬷嬷的话;妈妈,你有空来看囡囡……”苏艺含泪吻别了女儿和儿子,狠下心来去了文工团。

后来,苏艺在工作时,因为想孩子老是走神,文工团的指导员知道了这事,批评说:“苏艺,你怎么忍心把孩子送给帝国主义分子去教养,难道我们文工团不会抚养吗?”苏艺于是把孩子接到文工团。经过团长的批准,大家把做布景用剩的碎布给孩子缝制衣服,有个姑娘还从家里拿来漂亮的被面,给女儿缝跳舞裙……

1951年春,青年文工团随浙江省老根据地慰问团去四明山慰问,苏艺也和十七八岁的姑娘们一起扭秧歌。

1952年2月,宁波地委青年文工团解散,苏艺被分配到解放北路小学教书。1958年,苏艺调到宁波四眼碶小学任教。 

“文革”开始后,因丈夫涉嫌“托派”,苏艺受到了冲击。后来,她又莫名多了一顶叛徒的“帽子”,受到无数次批斗,并被当成监控对象,国庆游行也不准参加,在学校里“就地改造”:做煤饼、扫厕所、到田头劳动……整整斗了4年,后来对她的审查,因缺乏证据,不了了之。

1978年,苏艺在宁波四眼碶小学退休。1980年,她应聘为宁波市妇联撰写“宁波新民主主义妇女运动史”。

解放以后,苏艺一直没有再结婚,她抚养两个儿女长大,善待黄性文的母亲,给她养老送终。后来,女儿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儿子考入宁波市戏剧学校。

如今,苏老师的儿子已先她而去,女儿在南京生活。她独自一人在宁波颐乐园里,颐养天年。逢年过节,她的学生们常常来看望她,一起唱歌,一起回忆往事。

■记者手记

听到苏老师的故事后,我特地去奉化滕头村了解情况。11月12日,我又找到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进一步了解核实苏艺的往事,希望还原她的人生轨迹。

11月4日,在滕头村口打听“傅赛英”时,大家都说:“不知道。”后来,遇见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说起“赛英”,她说:“这人很了不起,我知道。”

在她的陪同下,我找到了傅赛英的本家侄子、84岁的傅芝久。听说姑姑生活在宁波,他高兴地说:“我的奶奶与赛英阿姑的妈妈是亲姐妹。我从小失去妈妈,小时候,常常去阿姑家吃饭。我和阿姑已失去联系多年了,以为她去外地女儿家住了。”傅芝久向记者讲述了他小时候,傅赛英给他讲《红岩》等故事的情景。

今年90岁的滕头村老支书傅嘉良,也是傅赛英的本家侄子。他一直与“赛英阿姑”保持着联系。他送给记者一本奉化市党史办编的抗日史料,上面记录了傅赛英领导奉化中学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事迹。

傅嘉良说:“赛英阿姑爱看《东南商报》。10月30日,东南商报刊发了《奉化滕头村老支书傅嘉良90年漫长岁月的回忆》一文,她看后,又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她打电话给我,对我说,很想念家乡,想来家乡看看。”

傅嘉良告诉记者:“这几天,我有些感冒了。我对阿姑说,等我感冒好了,我会接阿姑来家乡的,让她看一看家乡变化。”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