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遇到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享誉中外音乐界的葫芦丝大师哏德全。哏德全老师那时刚从芒市来到昆明。有了一个工作室做葫芦丝,纯手工制作。一下班我就到他工作室,他把经典的独奏曲全部按他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个时候应该算是我接触到的真正专业、地道、正宗的葫芦丝,结束了自学生涯。他给我上课的次数并不多,但这几次课可以影响我一辈子。
记者:您一直致力于推广葫芦丝,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李春华:学习的时候遇到的困难是没有老师和资料,没有对比,幸好我自己是学习音乐的,我深知审美的普遍规律是一致的。2000年,我的第一部作品《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出版了。教程从音阶、按孔图到练习曲,再到乐曲,各章后面还附有相关乐理知识,书中汇集整理了大量适合葫芦丝演奏的曲谱。书的最后还配有各种调音阶的指法表。即便是不懂乐理的人,看了这本教程也能简单地学会吹奏葫芦丝。学葫芦丝不再困难,葫芦丝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2002年,当时葫芦丝的市场和演奏方法都不是太规范、科学。我又推出了更实用的《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和巴乌》VCD版本,当时我不知道理论上对还是错,直到今天这个光盘还是卖得最好的,应该在100万张以上吧,说明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
在理论和教学上葫芦丝是个全新的民乐,当年的我可以说是无知无畏吧,凭着对葫芦丝的热爱,致力于各种教材的编写和各种公益讲座。我相信,优秀的民族乐器需要有人去传承去弘扬,我更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真正经典的艺术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古典作品更是如此。
记者:《打跳欢歌》是您创作的第一首葫芦丝音乐,后来又陆续创作了很多新的葫芦丝音乐,您是出于怎样的一种思考来进行创作的?
李春华:2005年,我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原创音乐———《打跳欢歌》。当时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流淌,或者说是灵感吧。有一次我与朋友去丽江,当地的东巴音乐打动了我。回来后的一个晚上我睡不着,忽然脑子里流淌出这些旋律,我赶紧用铅笔记了下来。甚至后来没有修改,就是一种冲动和激情使然。
“打跳”是中国纳西族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用傣族的乐器来演绎纳西族的曲调呢?这个风格在创作上是非傣族元素、非傣族题材,但是源于葫芦丝本韵,源于傣味。我充分借用我之前学的音乐基础和音乐的感觉,比如我拉二胡,我就追求在葫芦丝中有弦乐的感觉;我学过声乐,我就追求葫芦丝里面有歌唱的感觉,后来我把自己的风格个性结合傣族葫芦丝的本韵,糅合成了自己的风格。
后面的创作也都像活火山,力量积累到一定阶段的喷发。我的原则是不重复我自己,也不拘泥于狭小的地域范围,而是用葫芦丝来表现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同时在技巧上一定要有新的拓展,丰富葫芦丝音乐表现的各种可能性。藏音乐风格的《蓝色的香巴拉》这首作品中运用囊玛歌舞的结构作为全曲的曲式结构,即前奏、慢歌段、快舞段,并以藏族酒歌为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在此曲中也充分运用了舞蹈节奏形式———四拍三踏步,此曲描绘了一幅藏区仙境般的画面。新疆音乐特点的《雪莲花开》则原创了“叉指颤音”,丰富了葫芦丝的音乐技巧。江南小调般的《断桥残月》寻找到了“4”音,使得音乐感稳定。近年创作的《孤独的黑骏马》、《茉莉花》等则采用了合奏的方式。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