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东边张斌桥 西边鄞江廊桥 宁波两座千年古桥昨重现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3月30日 07:27   【 】 【打印
0

古桥重生

鄞江廊桥老照片(图片来源:宁波晚报)

古桥重生

老的张斌桥 徐长康 摄(图片来源:宁波晚报)

古桥重生

经过12个月建设,长约90米的鄞江廊桥,昨日上午落成通行。(图片来源:宁波晚报)

古桥重生

昨日,张斌桥在鄞州区下应街道西江古村迁建落成。(图片来源:宁波晚报)

  在老宁波人的记忆中,宁波有一东一西两座千年古桥,东边为江东的张斌桥,西边为鄞州的鄞江廊桥。张斌桥始建于900多年前的北宋,于上世纪80年代末被拆除;鄞江廊桥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于上世纪70年代末被拆除。昨天,重建后的两座古桥同日落成,一东一西两座古桥重现甬城。

  鄞江廊桥重新亮相

  昨天上午9点,经过一年多重建的新鄞江廊桥亮相。负责新鄞江廊桥设计的是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由5个条石墩、28间廊屋、两端歇山顶建筑、内部6柱落地(桥梁上)组成的两侧各三柱穿斗结构,中间为五架梁的建筑。此外,还将增加避雷、灯光等设施,并与木结构桥梁相结合,突出夜景灯光设计,彰显古镇文化和古桥美感。

  鄞江桥的构造具有一般廊桥的共性,由“桥脚、桥梁、桥屋”三部分组成。最先进入视线的就是五个大大的条状石墩,更好地维护了桥的稳定性。

  石墩上面的桥梁部分,沿袭了老廊桥的设计,采用的是抬梁的桥梁风格,桥梁部分则是采用挑梁的建筑方式,桥梁上先由数根菠萝格的红木木桩横纵交叉排列。这种设计类似百姓家中的羹架,扩大了石墩上底面的受力面积,加大了廊桥的承重。

  桥梁的上方就是桥屋部分,熙熙攘攘的人群在28间廊屋中间穿行,让这座新式古桥更具生气。廊屋用廊柱隔开,形成一个个互通的小空间。

  据介绍,由于鄞江廊桥可遮风挡雨,再加上南北直通的设计,鄞江廊桥曾是附近村民夏天的避暑胜地。鄞江桥民间筹建委员会秘书长陈思光回忆说,当年悬慈村和它山堰村的很多村民,一到晚上就赶来铺席子抢位子睡觉,宽宽的廊桥中间只容得下一个人勉强通过。

  鄞江桥

  大好春光里去廊桥感受历史

  说起鄞江桥,还要追溯到公元410年。据史料记载,当时,东晋王朝在三江口建立了一个扼守大浃江(今甬江)的要塞,以阻挡孙恩起义军的进攻,并将姚江旁乍浦的勾章县城迁到此处,曾以“小溪”、“光溪”为镇名,原因是境内有鄞江、光溪两条水系。到了唐代,为了便于出行,人们在鄞江修了一座桥梁。

  起初这座桥被称作大德公桥,简称大德桥,位于它山堰下游约0.5公里处,是以木柱为桥脚,上面铺有竹棚的简易木桥,屡遭洪水冲击,时有损坏。

  到了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改建石墩木结构屋盖式桥梁,全长38丈,宽3丈,桥上覆屋28间,成为了浙东第一座木结构风雨廊桥,更名为鄞江桥。

  历史沿革,鄞江桥历经多次重建或维修。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建鄞江桥,太守吕仲英书写桥匾“八邑津梁”,现今保存于清道光十四年重建鄞江桥碑记于它山庙内。1921年,会稽道尹黄庆澜重新书写桥匾,鄞县知事姜若书写桥名于东侧。

  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出,鄞江古桥每个石墩上有一排托木,叫双向伸臂木梁桥,托木俗称“扁担”,托木与梁木之间穿隔数根横木,将间断的主梁变成多支点连续梁,既有刚性支点,又有弹性支点。按当地老人的说法,“赶一群牛过桥,桥会抖;一只猫跑过,桥也会抖,可就是不会倒”。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对鄞江桥作了专门的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对该桥也有所提及。

  据陈思光介绍,由于鄞江廊桥的特殊构造,只能行人无法通车,鄞江南岸4个行政村村民的来往非常不便,特别是当时农户要交公粮,每到这个时节,由于手拉车、拖拉机无法过桥,村民只得挑着粮食去交粮。为此,1979年,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拆除了鄞江廊桥,改建了水泥钢筋大桥。

  时过境迁,当前民殷邑富,百姓对原鄞江桥的怀古情结愈思愈烈,呼声极高,鄞江镇人民政府顺民意,决定发动群众择址重建鄞江廊桥,重现历史文化名镇的风采。

  起初,考虑过在鄞江古桥原址重建,但新建的水泥桥修建也才30多年时间,一直使用良好,如果拆掉也耗费人力物力。最终,新址选在了原址西边的100米处。

  周末有空的读者,不如趁着好时机,到鄞江廊桥走一遭,才不负这大好春光呢。

 [1] [2] 下一页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