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破坏重治理
结构调整促转型
改革开放之初,慈溪率先挣脱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大办家庭工业,先行实施乡镇企业大改制,“三北”大地出现了“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繁荣景象,形成了千家万户办企业的特色优势。冲破种种藩篱,经受无数考验,慈溪实现了从农业县到现代化工业新城的历史性跨越,县域综合实力和经济基本竞争力均列全国前十强,打造出了野火烧不尽的“草根经济”,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慈溪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然而,时移势易!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过去引以为豪的先发优势正在不断弱化、丧失,甚至逐步衍变成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劣势,环境恶化首当其冲。
目前,全市有3.5万余家工业企业,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156家,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55%。这种“多、小、散”的企业发展格局,在给老百姓带来创富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层次低、资源浪费大、市场过度竞争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给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慈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完善政策法规、严格控制排放、强化环境整治、推进“森林慈溪”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整治取缔废旧塑料行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等重大战略举措风生水起。但最近三次水质监测表明,河网劣五类水质占比依旧居高不下,平原治水难度特别大、压力特别重。
三年投入115亿元
面对困局,率先突围。慈溪是省内较早实施区域污水综合治理的县(市)之一,吹响了平原治水攻坚号角。
去年8月15日,慈溪市水环境整治千人大会隆重召开,专门组建了慈溪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实行独立办公)。今年年初以来,按照省、市“五水共治”统一部署,慈溪成立了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及综合工作组、治污水工作组、防洪水排涝水工作组、保供水抓节水工作组,合力推进“五水共治”工作。
根据“五水共治”总体方案,今后三年慈溪将总投资30亿元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十大行动,到2016年,全面完成“黑河、臭河、垃圾河”等问题河道整治,完成市级河长河道轮疏任务,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在80%以上,其中中心城区在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面在90%以上,受益面在70%以上。基本消灭劣五类水质,城乡河道在现有水质基础上提升一个类别以上。
计划投入75亿余元推进治水强基行动,拓疏骨干排涝河道60公里,实施东横河整治工程、新城河拓疏(四灶浦南延)工程、建塘江(周家路江)拓疏工程、中心城区洪涝综合治理工程和中部三塘横江拓疏工程五大排涝工程;加快在建工程建设进度,四灶浦拓疏工程2014年全面完工,城区潮塘江排涝工程2015年完工。使骨干排涝能力总体达到20年一遇,平原内部河网排涝标准基本达到10年一遇。
投入10亿元推进保供水项目,到2016年实现城乡优质供水全覆盖,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供水体系。建设完成浙东引水工程接纳体———郑徐水库工程,水库总库容4270万立方米,有效提高我市水资源的调蓄能力。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