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访谈
人物名片
方铭,1964年出生,甘肃省庆阳市人。1980年起,先后在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学习,文学博士。曾在中国政法大学工作,1994年起,任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屈原学会第五届会长,《中国楚辞学》主编。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及文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作有《战国文学史》、《期待与坠落:秦汉文人心态史》、《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中国儒学文化大观》、《中国古代歌诗研究》、《战国文学史论》、《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儒学与21世纪文化建设》等。
6月15日,他应邀来到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阅读沙龙”作题为《屈原价值的历史发现与现代重构》的讲座。
宁波晚报 记者 陈晓旻
记者:屈原早在1953年就被评为历史文化名人,他在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和推崇。您对他的评价如何?
方铭:在中国历史上,屈原不仅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受人推崇,同时,他还作为一个忠臣和爱国主义者而广泛受人尊敬,历2000年而不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是屈原的纪念日。屈原也是具国际影响力的伟大诗人。1952年开始,总部设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每年推举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当年获选的是法国作家雨果、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俄国作家果戈理和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纳。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在中国诗人中推举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最终他们选定了屈原,同年获选的还有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作家拉伯雷以及古巴作家何塞·马蒂。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进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屈原不仅仅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同时,他的作品及精神价值,也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屈原一直是一个具有“清廉”、“忠信”美德的“贤人”形象,这个历史定位,成为屈原形象的最基本的内涵。清廉、忠信、贤人,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各级官员模范人格的定位,也是中国古代人对屈原抱有深刻同情和敬仰的历史原因。而“贤人”定位,也使屈原和孔子的“圣人”境界相区别。《白虎通义·圣人》说:“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孔子既有坚守,又通权达变,其境界与屈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