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你会不会加父母的微信?加为好友后又会不会拉黑,或者屏蔽朋友圈?”记者在银泰、上林坊随机采访了32位市民,年龄从20岁到60岁不等,其中20岁到35岁的以子女身份接受采访,共18人;45岁以上的以父母身份接受采访,共14人。
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玩微信的比较少。受访子女中,有13人的父母开通微信,8人是将父母加为好友,但不对父母开放朋友圈,4人将父母加为好友,并对父母开放朋友圈,有1人是自己没有微信。受访的父母中,有12人开通了微信,其中11人加了子女微信,但是仅有3人能看到子女的朋友圈。行道树被拔掉后留下一个缺口。
慈溪新闻网讯微信朋友圈是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平台,随时拿起手机刷下朋友圈,更新心情状态、记录生活点滴。“为什么我儿子的朋友圈点进去只有一条横线呢?”“我怎么从来没看见女儿更新过朋友圈?”不少父母都有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发现,绝大多数子女采用的是“屏蔽”的方式,既让父母看不到自己发在朋友圈的内容,又可以通过私信对话而保持单线联系。
父母:想通过朋友圈关心子女生活
接受记者采访的父母中,只有寥寥几人可以看到子女朋友圈,而且经常进行互动交流。家住匡堰的徐女士自24岁的女儿去年去美国读研后,她经常和女儿通过微信视频聊天,每次女儿的朋友圈有更新,徐女士都会第一时间点个赞或者评论下。能够看到女儿每天的动态,徐女士很欣慰,“女儿是个喜欢分享喜悦的人,每次看到好吃好玩的,都会上传。有时候看她学习压力大,熬夜写论文,虽然帮不上忙,但能安慰关心下她。”
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周女士情况也相似。女儿毕业后去了上海工作,虽然由于工作比较忙碌,不太更新朋友圈,但是母女俩经常通过微信聊聊悄悄话,“我是一年前刚刚加入微信的,还是女儿帮我下载安装,然后教我操作的。主要也是方便和女儿联系,她一个人在上海,工作上的压力、跟男朋友的相处、生活中遇到的瓶颈等等,都会跟我说说。
不过大部分父母是压根看不到子女朋友圈的,更是很少通过微信聊天。做轻纺生意的施先生说,他儿子在武汉科技大学读大三,平时看不到儿子更新朋友圈。“我不太在微信上跟他聊天,有事情找他都是直接打电话。”
“为什么我儿子的朋友圈点进去只有一条横线?”家住逍林的宋女士为这事一直很烦恼,刚刚高中毕业的儿子虽然通过了宋女士的好友请求,但她看不到儿子任何动态。“本来想通过朋友圈更能关心和了解儿子,但却看不到。”
记者也留意到,一般是母亲比较喜欢使用微信和刷朋友圈,而父亲通常都比较追求传统的联系方式,比如打电话、发短信等等。这次街头调查也显示,不少能看到子女朋友圈并且经常进行沟通交流的,一般都是子女在异地求学或工作的,父母通过朋友圈关心其生活。
子女:绝大多数开启屏蔽模式
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子女虽然都会加父母的微信,但会选择“不让他(她)看我朋友圈”,即所谓的开启屏蔽模式。
谈及朋友圈,在某小学任教的冯小姐就无奈地摇摇头,“我每次一发状态或者更新照片,我妈妈就会打电话来问我具体情况。最雷的是,有时候妈妈觉得我发的微信欠妥当,会要求我删除。比如有一次我传了夜宵的照片,我妈妈就当即打电话给我让我删除,她觉得夜宵多吃对身体不好。”一来二去,冯小姐默默地选择不对妈妈开放朋友圈。
和冯小姐有相同情况的不在少数,家住虞波花园的洪女士偶尔会在朋友圈发下关于工作的牢骚,这就直接导致回家被父母开导批评。“一开始还是直接公开朋友圈的,现在就有选择性了,父母和领导都被拎到了另一个组,基本是看不到我朋友圈的。”洪女士说。
记者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微信朋友圈里,经常会有姑娘在那里晒婆婆和自己在微信里的亲昵对话。说起和婆婆在微信上的沟通交流,在交通银行工作的孙女士笑着说,“自从婆婆有了微信以后,经常通过微信问我‘下班了没’、‘吃饭了没’、‘晚上要吃什么’,特别贴心。婆婆不太会玩朋友圈,只会偶尔转发下,但是基本上每天都和我聊天。”
当然也有把婆婆屏蔽的人,“我平时传些照片买的化妆品、包包之类的,婆婆就开始心疼钱了,吃饭的时候就要念叨了。”家住天元的张女士也只能悄悄把婆婆也拉进屏蔽的名单。
心理专家:线上线下多沟通
为什么绝大多数子女选择对父母屏蔽自己的朋友圈呢?对此,我市的赵玉珍心理咨询师分析,微信就是一个虚拟的“第三空间”,子女将其看成是一个分享经历、表达意见、发泄情绪和社会交往的平台,父母将其看成是一个了解子女生活状态的窗口,不同的生活观念,导致父母和子女对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子女渴望虚拟的“第三空间”的利益诉求遭遇“可怜天下父母心”,两代人的文化冲突导致互动链条的断裂甚至脱节。
“家长对子女没有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尊重,强加自己的观念,过分窥探子女的隐私,表现出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必然会导致孩子会过度保护自己的隐私空间和想法。”赵玉珍认为,微信也好,QQ也罢,只有两代人之间实现真正的理解和包容,才能解决“屏蔽”、“黑名单”等问题。
赵玉珍说,作为家长,也要积极跟上发展步伐,认同微信、微博这样的“微时代”对于我们思想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与子女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进行交流。此外,作为年轻一代,也要改变过分自我的意识,尝试理解父母,关注父母。这样,微信才能够作为一个延伸的对话载体,搭建互动平台,提升亲情互动意愿,帮助家庭成员形成更为浓郁的亲情氛围。-记者 龚益 实习生 孙淑清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