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钱湖 记者 龚国荣 摄
□陈安新
几年前,在东钱湖边的上塔山庙石柱上读到过一副对联:“有功于民三县七乡蒙惠泽,欲报之德千秋万禩肃明禋。”当时有人问这“三县七乡”是指哪些地方?这一叫法又从什么时候产生的?一时我真答不上来,后来又在一些文章上读到有“东钱湖注溉三县八乡”的说法。这“三县七乡”和“三县八乡”一直令我困惑。近来读到仇国华君新编《东钱湖志》初稿,方始弄清这一说法的来龙去脉。
《湖志》上说;“东钱湖在鄞县东三十里,周围八十里,因其湖承钱棣之水,故号‘钱湖’。”由于湖在县治之东,所以又叫“东钱湖”。又因“东钱湖汇合七十二溪之流,渟蓄甚宏,而注溉三县七乡之田”,“其利赖甚溥”更被称作“万金湖”。
宋朝的淳熙三年,宋孝宗赵昚在委任魏王赵恺判明州的诏书中说:“……鄞之乡东西凡十四,而钱湖之水实溉其东之七……”也就是说有半个鄞县之田皆受东钱湖水的灌溉。在东钱湖的全盛时期,凡遇干旱,开闸放水,如将流经的三县七乡所有河道放满,一湖之水足够可放满三次还有余。所以,“虽亢阳赤地,而苗不患槁,称为沃野”。东钱湖实为周围广大百姓生存的屏障,不但造福鄞东,还将清澈的湖水送到了镇海和奉化。
历史上,在晋代就有文字记载东钱湖,晋人陆士龙在《答车茂安书》中就有“鄮治东临大海,西有大湖……”到了唐朝的天宝三年,县令陆南金将湖开广之,当时为开拓湖区废田十二万一千二百一十三亩,将所废田之田赋分派到受益之田,每亩加米三合七勺六杪(合读“格”音,100毫升,过去民间用来量米)。民间称之谓“湖米”。在陆南金时期所定的受益之田有三县七乡。三县是;鄞县、奉化和镇海。七乡为;鄞县的老界乡、阳堂乡、翔凤乡、手界乡、丰乐乡、鄞塘乡、崇邱乡。其中崇邱乡是属於镇海的。鄞县的鄞塘乡水系中还包括白杜等地方,而白杜是属於奉化的,因此就叫“三县七乡”。原来这一叫法已存在一千二百多年了。
至于“三县八乡”之叫法始于清末民初。满清末年,官府腐败,无心顾及湖事,东钱湖水草淤塞严重。光绪十八年鄞人张祖衔联络当地绅耆,筹划浚湖,未及兴办而祖衔去世。其弟子忻锦崖志师之志,历二十余年之久,不惮辛劳,终得完工。忻锦崖又在当地百姓中了解探访,亲自沿流溯源,实地查看,得知湖水所溉合计有一百三十二图(清末民初的地域划分,县以下为乡、都、图)而奉化所属者为金溪乡,加上原来的七乡,故谓之“三县八乡”。
原来这“三县七乡”是唐朝陆南金根据东钱湖受益田亩的范围来统计,作为分派田赋“湖米”的依据而定下来的,而“三县八乡”则是唐朝以来历朝历代的贤良官绅、勤劳百姓治湖浚湖、拓展湖区的结果,在清末民初依据实际受益田亩范围而定。
由“七乡”到“八乡”,並不是简简单单地增加了一位数字,这其间记录了自唐、宋、元、明、清、民国之间一千二百多年间的废湖、侵湖与治湖、浚湖斗争的艰辛历史,更是千万沿湖绅民勤劳智慧的成果,其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