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余姚钱建康倡导的“小板凳工作法”引全国关注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9-14 07:34:12   稿源: 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村干部(左3)来到周渭记家了解情况。记者 王鹏 摄  

看到大太阳底下的书记晒得汗水直流,老宣有点触动,连忙把书记请进屋,坐到凳子上说出了心里话。疙瘩就此解开。

  这很像那个著名的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的故事,第一个不行做第二个,第二个不行再做第三个,钱建康就是用这种韧劲,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还有很多事,不是绝对的你说服我,或我说服你,而是大家商量着来,拿出一个折衷的办法。去年,村里要拆掉一个老的垃圾中转站,拟选址在离村中心更远的一块闲置地,该计划遭到周边村民绝大多数的反对而搁置。

  钱建康和村干部前往村民家听取意见。最后,村民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每户村民门前放一个垃圾桶,并发放垃圾袋,村民按时把垃圾打包后放进垃圾桶,由专人统一收集运送到镇里的垃圾填埋场。

  这个意见最终被采纳,因为是村民自己提出的,村民的保洁意识大大增强,环境卫生反而比以前更好了。

  这就是群众的智慧。

  “板凳之上没有高低贵贱,但有浓浓的乡情。”村经济合作社主任沈国生说,小板凳,它体现的是平等、亲和和参与,在这种无距离的氛围下,再难的事情也会有解决的办法。

  小板凳上育真情

  2013年,诗意爱情短片《巴黎小板凳》风靡一时。美女画家为对面长椅上的路人画像,竟发现自己有一支马良神笔,于是用自己的方式为人解忧添喜。一时间,巴黎小板凳成为温暖神奇的代名词。

  谢家路村的小板凳同样有神奇的作用。在村里走走,很快就能感受到村民的热情和友好。听说记者想上门坐坐,已经踩着三轮车出门的沈渭新又调转车头,正在河里抓鱼的周渭记卷着裤腿就往家赶。

  周渭记家的水泥瓦房虽没其他村民的小高楼那么气派,但他已经相当满足。房子是前年刚造好的,花了9万元,村里补贴了3万。说起这事,这位朴实的农家汉子一脸感激。

  谢家路村富了,2013年全村社会总产值41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50万,但还有30多户家庭因身体等各种原因,生活比较困难,周渭记就是这样的家庭。他一家三口,妻子有病不能劳动,儿子尚在读书,家里只有他一个劳力种地为生。

  以前,他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砖墙洞开,瓦片破烂,一到下雨天,屋里就到处漏水。屋里没铺水泥,村干部上门议事,小板凳坐的地方,一片泥泞。后来,村里召集村民代表相商,帮他落实了3万元的救助资金,再加上亲戚的资助,一家人终于住进了新房。

  在谢家路村,此类事件俯拾皆是。村民谢百千不幸遇车祸,负债数万元,村里的党员牵头对他进行培训,帮其取得电工上岗资质,有了份稳定的工作;村民单杏冬农忙时节摔坏了腰椎,丈夫手有残疾,婆婆又生病在床,家人一筹莫展之际,已退休的支部书记魏安祥带着村里的党员,一天时间把她家的两亩油菜全部收割回家。

  钱建康有他自己的理念,发展为民,要让村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在谢家路村,结婚有1800元的红包,村民过世有1001元的悼礼,看病有补助,生病住院有慰礼……

  谢家路村村民和干部之间的感情,就在这样一桩桩小事中得以巩固和升华。“与村民感情近了,许多棘手的事情就好办了。”这是钱建康多年的心得。

  小板凳上汇众智

  “钱袋子鼓起来是远远不够的,”钱建康的心得,“脑袋不富起来,再多的钱也会败光。”

  富起来的谢家路村有着浓厚的尊知重教的氛围:小学初中的校级三好学生,村里每年表彰一次,给予300至500元的奖励,高中段的三好学生和考上知名大学的学生,奖金则更高。

  村里每年有18堂教育课,分别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村里的种植户、个体工商户等等。 

  随着一堂堂课程的参与,村民的知识水平在板凳上渐渐增加,他们的素质也在板凳上逐渐提升。

  素质提升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也不断增强,钱建康说,这是村民素质提升的必然结果,村里要做的就是顺应村民的诉求,从以前的“为民做主”转变为“让民做主”,把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还给村民,这极大地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凉风习习的夜晚,是一天中最闲适的时光。晚饭后,党员干部开始串门聊天了。

  “那条田间路只有2米宽,两辆农用三轮车会车都很困难,眼看就要到榨菜收割季节,村里能否对这条路进行拓宽?”

  2012年3月初,村民小组长封立君走访农户,村民在板凳上提出了这个事情。村党委收到建议,实地查看后认为,这确实是个问题。3月底,榨菜收割之前,拓宽工程顺利完工,赢得了榨菜种植农户的点赞。

  去年夏天,一个晚上,7点多钟,村民沈渭新从田里收工回家,钱建康正在院子里和他的父母拉家常。

  他顾不上洗手,拉了把凳子在书记身边坐下来。村里当时正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沈渭新认为,污水处理管道的厚度不够,埋到地下一旦破裂,更换起来非常麻烦,浪费资金。

  “这意见好,这意见好。”书记连连点头。第二天,沈渭新的建议就被采纳,村里更换了存在质量问题的1000多米塑料管,还聘用专职人员对工程全程监管。

  这样的事情,谢家路村每个村民都能说上好几件。如今,谢家路村的村民已真正成为村级事务的“拍板人”,村里的发展规划、建设投资、集体经济的使用等等,村民都参与表决。不仅如此,村干部的工资也是村民说了算。每年年终的村民代表大会上,群众根据村干部的述职报告进行评议,再结合一年的工作,评定自己认为该干部应得的工资。

  如今的村民,莫不以谢家路村人为自豪。去年菲特台风,村里要组织几十名村民支援余姚城区。通知发出半个小时后,100多名党员群众冒着风雨就齐聚村委会。他们还相互提醒,出去后代表的就是谢家路村,可不能砸了这个牌子。

  这让钱建康很感动,践行10多年的小板凳工作法,谢家路村终于有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凝聚力。

  谢家路村的村史陈列室,记录最早的人物是公元1475年的状元,一品大学士、贤相谢迁。一代贤相令人景仰,而500多年后的今天,谢家路村又以一条小板凳引起关注。

  “这是我们谢家路村的财富。”钱建康说,“天下三贤相”之一的谢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传承到他们这一代,不能只有物质的富足,也要有精神上的富有。而这种财富,不是某一个人的,是村里每一个人的。

  商报记者 樊卓婧 程鑫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