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力拉 记者 苏钧天
在这里,一个瞬间的奇思妙想,也许正在转化为下一个“爱疯”;一个不足十平的小隔间,也许正是一个初创的“苹果”、“微软”;一群不经意聚到一起的年轻人,也许能成为志同道合的“中国合伙人”……
在宁波国家高新区,除了众多像宁波研发园、中国留创园等“高大上”的创新创业机构,也富含着适合科技“种子”发芽的创新创业“微平台”土壤。经过多年的开拓,高新区的创新创业已经逐步从政府“手把手”帮扶的阶段,转而进化成为一种强大的内生动力。正是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一批具有提供初创指导、降低创业门槛、共享创新资源、交流同道经验等众多功能不同、各具特色的科技创业“微平台”,已经在高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高新区浓厚创新创业氛围的一道独特风景。
这些“微平台”,为每一个普通科技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拳脚的“大舞台”。
创客空间的水下机器人
科技创业,最难的是“第一步”
1975年,当年轻的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决定创立自己的企业时,一个难题摆在他们面前:写字楼租金太贵、家里又没有合适的场地。经过艰难的寻觅,于是乎,后来如日中天的“微软帝国”,就在盖茨亲戚家的车库里成立了。无独有偶,苹果、亚马逊、谷歌等许多知名科技企业,在初创时都经历了一段“车库岁月”。“车库”这个概念在创业圈中是如此“有名”,催生了一批譬如全国闻名的北京“车库咖啡”创业咖啡、微软鼓励员工创新的“车库创新团队项目”等以此为品牌的新兴事物。对于创业者来说,“车库”已经成为了一种典型象征和图腾,代表着起步初期所需要面对的种种苦难。
“企业初创之时,整整一年都没有订单”,高新区一家软件企业的80后老总,虽然已将公司打造成为我市企业管理软件的中坚供应商,但回忆起当初的岁月,还是心有余悸,“当时创业也是一时兴起,明明知道市场很大,却不知道上哪里找客户,房租、设备、员工工资……种种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如今,准备自主创业的人日益增多,其中不乏像这位80后老总这样的大学生、海归等人群。他们没有“富二代”这样的华丽背景,也没有“国千”、“省千”这样的傲人资历,他们所拥有的,也许仅仅是一两项“高冷”的技术,和一颗充满激情的创业之心。摆在这些普通科技创业者面前的,可谓是“十万大山”。资金,永远是个问题。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新技术也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就像苹果公司,虽然如今已是市值全球第一的大公司,但在初创的时候仅仅拥有1250美元的“注册资本”,不久又背负上了包括5000美元的现金和价值15000美元的零部件在内的沉重债务。若不是风投和天使投资人的及时介入,恐怕纵然是“大神”乔布斯,也会被资金问题所压垮。其次,科技创业,技术为先。但是现实却是,这些手握“独门绝技”的创业者,往往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科学研究上,对于市场和经营的经验十分稀缺。眼看着“脸书”的扎克伯格、“instagram”的斯特罗姆这样“一夜成名”的成功案例,他们往往找不到创业的正确心态。科学研究与开办企业完全是“隔行如隔山”,除了要有过硬的技术背景,还需要对行业拥有自己的深度理解。创业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很多创业者拥有理想和技术,但是真正走上经营的道路,才开始体会到“柴米油盐”的烦恼。而这样的困难,在初创时期往往使得这些科技创业者举步维艰、心灰意冷。
高新区的众多科技创业“微平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