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鄞江镇养正堂里的陈思光先生能随口道出鄞江古镇的各种人物掌故、民俗风情,被称作是鄞江的“活字典”。今年已66岁的陈思光,是它山研究中心的秘书长。
自1991年陈思光担任文保员起,在它山堰旁,鄞江桥边,山坳、古墓前……时不时能看到他的身影。而现在,陈思光的身边又多了一个人———儿子陈存琳。“家父经常在茶余饭后和我说起各种典故、风土人情,时间久了,我也慢慢地爱上了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故土。”曾荣获“浙江省优秀辅导教师”的陈存琳说。
陈存琳去年7月从另一所中学调至鄞江镇中学后,有美术和摄影特长的他,还兼职镇文化站工作,忙起来两头跑。如今,陈存琳有时间就跟着父亲到各处去找寻历史遗迹,到鄞江各个角落现场听父亲讲述历史。
最近,陈思光编纂的第七本鄞江文献资料新鲜出炉。谈及动因,陈思光说,现在很多地名出现了音同字不同,或者音不同字也不同的现象,很多历史故事就在这样的讹传误传中消逝了。为搜集素材、校正错误,父子俩不顾去年七八月份的高温酷暑,走古道小径,察亭台楼阁,鄞江各个村落无不留下他们的足迹。有一次去蓉峰村永峰亭查看对联时,陈思光因为雨后路滑,翻入田埂,差点闪了腰。“绝壁过云开锦绣,剑放岩花看宿影。”———辛苦探寻来的这副对联,如今就收录在第七本资料中。
“六本书全靠我自己手写,有的时候累了,脑子还在想,手已经跟不上了,只能休息。现在好了,有儿子可以帮我,我口述,他打字,轻松了许多。”陈思光希望自己的搜集和整理,可以让下一代更加关注家乡文化。现在儿子对地方文化也有这样的热情,他感到十分满足。宁波日报 朱军备 石婉羚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