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下三公里的荷花
在工艺美术研究所,曹厚德先生是对年轻的杨古城影响最大的人。
曹先生比杨古城大8岁,当年是所长,算是领头羊,却是所有人中最谦逊勤奋的。他每天磨墨练书法,翻阅古籍,还向新来的国画系大学生讨教绘画的技艺。
在曹先生的带动下,研究所里氤氲着浓厚的艺术氛围。下班时间到了,大家都没有回家,而是展开纸笔,练习画画。节假日到了,几乎所有人都跟随曹先生一起,背包去外地考察、写生。
有一次,大家一早去普陀山写生。
上了码头,曹厚德的目光,瞬间被脚下雕刻着荷花的石板吸引住了。
从码头到附近的住处,有三公里路,一共108块石砖,每块砖,由不同的师傅雕刻,每一种荷花的姿态,也各有千秋。
曹先生拿出画本,蹲下身,细心地临摹起来。
“他画,我也画。”杨古城掏出画本,细细地画着。那三公里路,不是用腿走完的,是画完的。
就这样,一路蹲着,画着,间或跪着,到寺院香客住的地方安顿下来时,天已经黑了。
那一年,他25岁,明白了什么是钻研与痴迷。
打开一扇窗
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中断交往多年的日本佛教界,提出派团到中国,朝拜浙东名刹天童寺与阿育王寺。
然而当时,“文革”刚刚结束,佛像全部被毁,佛经、文物也被焚烧殆尽。重修寺庙的艰巨任务落到了工艺美术研究所。
1979年底,天童寺修复完毕。第一批来敬拜的是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朝拜团。
其中有一位僧人,名叫村上博优。他不仅是位僧人,还是文化学者,尤其对中国文化史颇有研究。
之后的25年里,他往返浙东文化的交汇处———宁波,一共108次,撰写了18部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专著。
一直到90岁高龄,他依然到宁波各个乡村考察。在他牵线和努力下,宁波市与日本上田市结成友好城市。杨古城后来也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中日文化交流上,2011年,杨古城成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团团长。这是后话。
当年,杨古城第一次见到村上博优的时候,他已年过花甲,面容清矍。然而,从他口中说出的中国文化,令人震惊而肃然起敬。
村上先生知道宁波有10道城门,还知道每道城门的来历与故事。他研究得知徐霞客古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这些见识,杨古城听得一愣一愣的。
村上先生随身携带的书,都是当年中国传到日本的中国古籍,在中国早已遍寻不见。
后来,村上先生每一次来宁波探访,都由杨古城陪同。寻找古村时,杨古城是向导;到达目的地后,村上先生便是老师,他对那些散落在荒野的文化遗存,简直了然于胸。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青年杨古城开始对宁波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仿佛为他开了一扇窗,让他明白,熟悉的地方,不仅有风景,还有厚重的文化。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他常怀着一颗慈悲敏感的心,去触摸大自然,用心感受前人留下的遗迹。
那一年,他42岁。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