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老人与古道:6年多时间重修古道 千年古道终惊艳亮相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2-25 07:15:14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古道往事

  宁波的茶马古道其实早有盛名,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很多传说。

  相传公元前220年,方士徐福为求长生不老药,带着数千人出海求取仙药。他们从秦山村走到桃花岭,抵达达蓬山,下海东渡。时值古岭两旁山坡有大片野生桃树,桃花盛开,映红山坡,显为吉祥,桃花岭名字由此而来。

  早在数百年前,桃花岭上就有一座亭子,时曰“幸福亭”。如今,在早已毁损的幸福亭原址,又重新立起了一座新的亭子,改名“三界亭”,意为三邑交界之地。这也是袁松才老人的作品。

  历史上,这条古道是探亲访友、贸易往来的常道。沿桃花岭古道往北方一折,便与慈溪达蓬山遥相呼应,两者相距不过数公里。在古时,人们一边走在山上,一边能看到山脚下海水浸漫的情景,所谓“扑萝更上招尧顶,下视苍溟正夜潮”。

  神奇的传说给这条千年古道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多年来,这条古道都不乏探寻的驴友,无奈古道淹没于荒山杂草,探寻未果。2007年,镇海资深驴友“大虫”带领多名同伴,带上柴刀从郎家坪出发,试图找到古道,最后走进绝壁断崖的废弃采石场,无功而返。

  相比那些驴友,袁松才对这条古道有着更深的感情,儿时的他和乡亲们一样,无数次行走在这条狭窄崎岖的山路上,这里,曾是金沙村的东大门,是他们外出谋生最重要的通道。

  那时候村民没收入,毛竹是山里人唯一的经济来源,得扛出大门才能出手换钱。他七八岁的时候,天一黑就睡觉,月亮爬上来就被父母叫起床,跟着叔伯堂哥扛毛竹到龙山和骆驼一带赶集叫卖。他年纪小,个子矮,虽然只扛一根,但也要用上吃奶的力气。天亮前赶到集市,为的就是抢个早,晚了就没人要了。

  此外,茶马古道为世人所念,还缘于它一段光荣的历史。在战争年代,这里是我党地下军政人员和武装部队的必要通途,金沙等村落都是革命老区,留下了众多革命遗迹,茶马古道因此被誉称红色革命之路,而桃花岭则荣获红色通道的称号。

  史料记载,1943年,日军占领慈溪县城,占据小黄泥尖高峰。挖战壕、筑碉堡,控制慈镇、三北地区。桃花岭成为新四军浙东抗日纵队的根据地之一。谭启龙、何克希等抗日将士指挥三五支队,常在桃花岭一带的群山活动。1944年2月,在桃花岭、望海尖、石柱山一带,新四军三支队、五支队与日伪军上千人开展战斗,十几名新四军战士牺牲。后来,群众将他们安葬在石柱山窝首岗一带的青山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条古道所承载的功能渐渐被现代公路网所代替,曾经的繁忙古道渐渐被人遗忘,后淹没于丛生的杂草,但这条古道所承载着光荣和梦想却无法被历史所淹没。

  袁松才重修古道,为的就是重现古道历史,让后人铭记。

  重修古道

  2009年,62岁的袁松才退休回家。闲暇时间上山挖笋,闯入一片荆棘丛生之地,发现了一小段露出地面的青石条路。

  儿时的记忆已经模糊,多方求证,袁松才确定这就是旧时的茶马古道。

  沿着古道,大部分路面已埋在泥土之下。最后,他循路登上了桃花岭。周围全是杂草乱树,没有一条可走之路,只能通过一处处空隙,感觉到远处的山峦。昔日的幸福亭已成断壁残垣,埋没于杂草。

  站在桃花岭上,他仿佛看到前人挑担背物、艰难登山的情景,儿时的记忆,神奇的传说,点点滴滴似乎就在眼前。那一刻,他决定重修古道,重建凉亭。

  但子女们都表示反对:这么重的体力活,你一把年纪了咋吃得消?再说,你图的是啥?

  袁松才对自己的身体很有信心。小时候的磨练给了他强健的体魄。小学毕业他就跟着父亲学木匠,走南闯北为人家造房子,后来虽然有了工作,但他还是没放弃自己的副业,劳作不辍。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倔强,认定了的事情,是谁也劝阻不了的。

  那天开始,昔日人迹罕至的荒山上,便多出了一为手持镰刀、锄头和铁锨的老人。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