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宁波已经连续10年选派农指员驻村帮扶,累计2.97万名农指员活跃在基层一线。除了送钱、送物、送文化,他们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身上带着怎样的时代特色?近日,记者在采访其中一些优秀的资深农指员时发现,他们身上有着“十八般武艺”。
先过“语言关”,普通话也有“象山味”
下到村子当指导员,坐板凳拉家常,语言不过关可不行。“在机关单位,普通话是通行证。可在村里说得了方言,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一位派驻象山的农指员说,支村两年,他从完全听不懂象山话,变成了连普通话里也有了“象山调”。
另一名年轻的女干部,皮肤白,学历高,长期在机关办公室工作。刚下村子那会儿,村里的工作完全搭不上话,只能站在旁边当“呆头鹅”。一年之后,女干部说起农产品种植、农户低保头头是道,“村里人开玩笑,说我从‘家养’变成‘野生’了!”
和语言关一样,对于农指员而言,生活、交通、家庭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关卡”,必须一个个迈过。而迈过了这些“不适综合征”,村民就舍不得农指员离开了,任期一到,纷纷向上级要求让农指员留下来。
农指员冯德林就这么被奉化大堰镇张家村村民一再挽留。村民们主动联系“讲大道”节目,再三恳求老冯继续留任,他们说,老冯是他们村里的自家人,不能让他走。
淘宝微信齐上阵,“潮流”方式揽人气
大山外头的世界日新月异,农指员驻村帮扶自然也得体现时代特色。“以前就是送钱、送物、送项目,现在是量身定制想方案,微博微信齐上阵。”杨伟超是浙江纺织服装学院派驻宁海县黄坛镇的农村指导员。在过去一年间,他为藏在深山的双峰片区挖掘了一系列文化内涵,又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广泛推广。
逐步村的梯田有上百年的历史,榧坑村的万年桥是宁波十大名桥,里天河村的香榧林有“三代果”、“子孙树”的故事……一年多时间,杨伟超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上万名慕名而来的客人及源源不断的收入。
不仅利用个人的影响力传播,有的农指员更是直接嫁接淘宝等电商平台,帮着村子推销极富个性的农产品。
市国税局驻余姚市梁弄镇汪巷村的农指员李正浩,通过淘宝、微博、微信等网络营销平台,帮助农户销售茶叶、樱桃、杨梅、桑果等农产品。市经信委驻象山县螺蛳礁村农指员梅华协调单位出资20万元,为鹤浦镇打造优质特产网,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优质农产品的在线交易,拓宽优质农产品销售市场。
“现在,山沟沟里的小村子也成了香饽饽,村庄旅游、水果采摘……这些都是村子未来的掘金点。”据市农指办统计,10年来,各级农指员累计帮助落实经济发展项目2.03万个。
帮扶常态化,不仅“输血”更要“造血”
2004年至今,沉在一线的农指员一茬又一茬。纵然农指员“身怀绝技”,但如何让他们的帮扶不仅仅是一阵风?对于这个问题,宁波已有了初步答案。
就像一场接力,以农指员为纽带,我市建立了派出单位与结对村的长期帮扶机制。一人派驻在农村,所在机关部门是后盾,并以此带动资金、技术、项目、科技、信息等资源支持基层。
“农村需要输血,更需要造血。我们不仅为村里兴办实事,还帮助理清了发展思路、规范了各项管理制度,增强了基层干部队伍。”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派驻象山泗洲头镇上马岙村的农指员王国华说。10年下来,不少村子摘掉了软弱涣散或贫穷落后的帽子,增强了基层自我发展能力。宁波日报 记者 黄合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