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中央的过街亭。
老街居民晒鳗鲞。
妙胜寺村,位于骆驼街道东南4.6公里,2001年6月由原三五、双斢、妙胜、爱登四个行政村合并,下辖25个自然村。
村子的得名,缘于妙胜寺。据光绪《镇海县志》记载,妙胜寺始建于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4—936年),寺初名永安。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称“妙胜寺”。寺后有申明亭,亭子东西两面为街肆,因名妙胜市。
不管是妙胜寺,妙胜市,还是妙胜寺村,它的故事都是围着村中那条后横河展开的。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便是关于水巷妙胜寺村的一些掌故。
老街的风物流变
村中现存一条面貌完整的老街,位于妙胜寺北侧,中大河东西支流岸边。临桥靠水,风景如画。老街上自清代起便有了街肆,有店铺10余家。
据78岁的老村民张阿仁讲述,几十年前,街上最鼎盛时,有南货店,大饼店,豆腐店,篾竹店,酱油店,米店,布店,当店,还有租器店。租器店对庄户人家来说十分实用,花轿、碗盏等物件都能租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凡是准备结婚办喜事的人家都习惯到店里租东西,几个铜板就能租一桌的餐具了。
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妙胜市“二、四、六、八、十日集市”,后集市改迁到贵驷桥。店铺都由当地人经营,因此格外和气生财,讲究邻里和睦。
老街现存有三座过街亭。街头的一座比后面两座略矮,其中一半与临街山墙连在一起。后面两座较为高大,离地大约五六米,与寻常人家的二层楼等高。
老街临河,两岸由众多小桥连接,交通十分便捷。街上几处古朴的房子,外墙都刷了红木漆,年代有些久远,颜色也斑驳了,那种深沉泛暗的红,配着来来往往的老人们,透露出从容和恰到好处的内敛,随着时间不紧不慢的改换着容颜。原先铺满石板的路面现已翻成了水泥路,干净了许多,却少了几分古朴的味道。
住在老街上的居民还是原先的那一批。只不过,这家新增了后代,那家的太公高寿过了,还有年轻人陆陆续续搬走。张阿仁说,70岁以上的老居民还有3个,他们都能讲出一些关于老街的故事。
61岁的竺镇江回忆,老街附近一带原本宫、庙、寺、庵都有,宫指东岳宫,已拆。庙是浮林庙,寺就是妙胜寺,庵的名字大约是后庵。其中,寺侧的都神殿和隔河的东岳宫,均为清代所建。浮林庙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建炎年间,为表彰航海有功而造。浮林庙是新中国成立前镇海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神庙,旧有大殿前后三进,前有戏台,旗杆高大,十分壮观。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