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茶山顶上瓜瓞亭原是余姚古城门 嘉靖年间为抗倭而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4-03 07:38:39   稿源: 钱江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余姚仅剩下这一座城门,维修工程正紧锣密鼓

昨天下午,记者在谭家岭村附近的茶山上,看到了瓜瓞亭。如果不是事先有了准备,乍一眼看过去,矮小的门洞,逼仄的空间,再加上连通左右两侧的茶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只是一条不起眼的石桥而已。

根据当地文保部门的测量和记录,瓜瓞亭为拱门结构,面阔6.59米,通高3.66米,南北两壁都使用条石错缝铺砌,拱宽3.8米、高3.6米。拱沿上刻有缠枝花卉纹。

记者注意到,尽管经过了近500年的风雨侵蚀,刻在瓜瓞亭内壁上的几个字依然清晰可辨,东侧刻着“忠恕廉明”,西侧刻着“孝义仁和”。

记者进行采访的同时,瓜瓞亭的修缮工作正在进行,现场帮忙的村民老韩告诉记者,他今年60多岁,这个城门,从他有记忆开始就存在了,而关于这个城门的故事,也都是从他的爷爷辈传下来的。

现场施工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到昨天为止,修缮工作已经进行了半个月,预计还要花上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

叶树望说,目前整个余姚市保存完好的城门楼遗址,仅有舜江楼和瓜瓞亭两处。舜江楼是江北古城的南城楼,而瓜瓞亭则是江南新城的南城门。

宁波古城门溯源

宁波的城墙,到底始建于哪朝哪代?经历了哪些沿革?

文史资料显示,宁波古称明州,自秦汉时期就已有城市出现,但筑城却是唐代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的事。

时任明州刺史的韩察将明州州治从小溪迁移到了三江口,又主持修筑了小型城市,后来被人称为子城。

考古发掘证实,唐代子城的位置大致就在今鼓楼步行街范围,南起鼓楼,北至今公园路,东起现军分区内,西至呼童街,略呈长方形。

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明州刺史黄晟又兴建了罗城(外城)。

这座外城周长18里,城墙的东、南、北三个方向依奉化江和姚江而建,共设置了十个城门。

宁波老城,就此基本定型。

现在的环城马路,就建在唐代城墙的基础上。

唐以后,历朝对宁波的城墙都进行过修缮。

北宋建隆初明州节度使钱亿、元丰元年 (公元1078年)明州知州曾巩、南宋宝庆二年 (公元1226年)宋知府胡榘、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制置使吴潜都曾修过城墙。

吴潜还把十个城门定名为:望京门、甬水门、鄞江门、灵桥门、东渡门、来安门、盐仓门、达信门、郑堰门和永丰门。

到了元代,最初元朝廷曾下诏毁天下城池,宁波的城墙也被拆掉了。不过,60多年后,到了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为了防备方国珍从海上进犯宁波,都元帅纳麟哈剌又重建了城墙,置东渡、灵桥、长春、望京、永丰、和义六门。

明朝在洪武、嘉靖、万历、祟祯年间,五次重修宁波府城,但子城一直没有恢复。

到了清代,宁波成为浙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十次修城,城墙有所外扩,但城门仍旧只有6个,分别是:东面,东渡门、灵桥门;南面,长春门;西面,望京门;北面,永丰门;东北,和义门(盐仓门)。

清朝末年,随着现代武器的广泛使用,城墙在城市防御中的作用不断降低。

1920年春,拆城造路被当时的鄞县县政府提上了议程,并开始陆续拆毁城墙。

1923年,拆除了6个城门的瓮城,1924年,又拆除了灵桥、东渡两个城门。

1927年,当时的宁波市政府成立,开始大规模拆除城墙。

到1931年,有着1033年历史的宁波古城墙,除留下破旧的庆云楼和鼓楼外,已被全部拆除,在城墙的城基上,建起了环城马路。

不过,古城6座城门的名字作为路名留存下来,它们分别是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和东渡路。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变迁,人们对古城门原址的记忆已渐渐模糊了。

时至今日,虽然文保专家几经努力,也只发现了和义门瓮城的遗址。

其他五座城门的踪迹,尚待有心人慢慢追寻。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