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支教老师的另类教育 他教育孩子必须面对现实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5-07 06:58:01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你们不喜欢上学吗?”杨子圆问他们。

  “不喜欢啊。”10来岁的小男孩回答。他们不怕杨老师,猴在他身上,把袖子扯得老长。

  “那为什么还要来上学呢?”

  “因为不用在家干活啊。”他们看着他哈哈大笑,黑亮的眼睛里,映出杨子圆自己的影子。

  考上大学还不如外出打工

  杨子圆常想,自己十二三岁的时候,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他也出生在封闭的山村,在江西抚州一个山里的村小读书。唯一不同的是,父母日日耳提面命,说读书才有出息,一偷懒就打屁股。一路披荆斩棘考上大学,成为那几年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只是,上了大学他才发现,别的同学多才多艺能说会道,自己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在找工作时也常常碰壁,同一所学校并不意味着同一起跑线,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这个事实并调整了过来。

  在这些孩子身上,他看到当年的自己。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由祖辈照顾,往往会叫奶奶了,还没叫过妈妈。

  祖父母根本管不住调皮的孙子,而在城里打工的父母显然比20多年前现实得多。他们虽然还是希望孩子上学,也会为孩子的学习生气、焦虑,但不会有那种根本的心痛。那次仅在那里住了20天,杨子圆已经能够明显地感觉到那里的孩子以及家长对学业的不上心。他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即使倾其所有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家庭的命运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村里出过一个秀才,据说脑瘫的弟弟把药费省出来让他读大学。但毕业后始终没找到什么像样的工作,又不愿意出去打工,生了场大病,就一直在家等着。这样的人不止一个,小山村已多年没有金榜题名飞黄腾达的成功案例,考上大学的人中最好的也就当了一个乡镇公务员,每个月近2000元的收入,还不如初中毕业出去打工赚得多。

  很多家长因为看不到上学的希望,焦虑过后,对孩子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他们更多把学校当成一个临时托管所,对老师说,只要不到外面惹事就没关系,等长大一点,就出去打工。

  至于怎么打工,能打什么工,很少有人好好考虑过。女孩子免不了早早嫁人的命运,因为嫁了人生了娃再出去,会减少很多成本,而彩礼收过来还可以补贴家用,抚养弟弟妹妹。

  和这些孩子讲梦想,讲知识改变命运,实在有点奢侈。

  因此,他用自己的方式教这些孩子。

  长洞小学的杨琴老师说,低年级的同学都很喜欢杨子圆老师,因为他带去了很多新奇的东西。他在学校支教的时候主要是陪孩子玩,这样教育有些老师不喜欢,觉得不务正业。

  校园里推出各类职业岗位

  “你们的梦想是什么?”杨子圆在课上问那些孩子。但这是被很多老师认为最不务正业的问题。

  孩子们回答最多的是老师或者警察,杨子圆就告诉他们这个目标到底有多远,比如老师,首先你必须读完初中、高中、大学,上大学每年至少花一两万,然后必须通过考试拿到教师资格证,再通过统一的招考才能成为正式编制的老师。

  “山里的一些老师,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普通话都说不标准。正儿八经师范毕业有编制的,每月收入不过两千元,如果是男孩子,你要考虑一下,这个收入是不是能养家糊口。”

  很多人说他残忍,但杨子圆觉得,倾全家之力去实现梦想的人,有义务先看清梦想的本来面目。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他教孩子们唱。既然外面的世界迟早要面对,那么不如早点了解。

  怎么了解?既然走出大山很困难,那么只有尝试着把城市的生存法则搬到山里来。

  去年支教的时候,杨子圆带去了一批自己印的“校园券”,并且将学生按照年级、兴趣分组,教他们各种技能。然后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来“上班”,赚“校园券”,这些“钱”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同学的服务,也可以去“超市”购买志愿者捐赠的衣物。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