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神秘的观海卫"燕话":抗倭的产物 极具地域特色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5-15 07:24:29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抗倭名将戚继光当年被调来镇守观海卫时,对这样的街弄布阵也赞赏有加。据传,著名的“鸳鸯阵”阵法就是据此而创。

  卫所制是明朝的一种军制。每个军士受田15亩以维持生活,并提供耕牛农具,免其田租徭役。这样,朝廷无须从国库拨发粮饷便能维持一支庞大的边防力量。明代自京城到郡县,皆设立卫所。今天的天津卫、金山卫国内有名的四卫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观海卫同样如此,它同下属的龙山所(今龙山镇)和三山所(今浒山城)互为犄角,成为宁绍平原的军事重镇。

  观海卫建置之初,驻军大多来自余姚一带。余姚同慈溪相邻,很多士兵常私自回家。朝廷看到这个问题,便从福建调兵前来守护,并在当地定居,繁衍后代。燕话这种独特的语言,就是守军带来的福建话同当地方言融合的产物。

  为何叫燕话?慈溪当地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员余麟年认为,燕话在外乡人听来,很像燕子的叫声叽叽喳喳,只闻其声,不知其意,由此得名。

  卫军在城内驻军扎营,燕话便成了城内的“官方语言”,占据主导地位。百姓要想进城办事,首先得过语言关,因此当时就有“不懂燕话难进城”之说。

  随着倭寇的平息,卫所日渐削弱,城池的戒备也逐渐废除,四方乡民陆续进城谋生,集市逐渐形成。到这个时候,城内的士兵才发现,他们以前所说的燕话已经不再主流和官方,必须得学会城外话方能适应环境。卫城的西、北二门近海,对外接触较少,燕话的使用时间更长,而东、南二门紧邻城外乡村,对外接触频繁,集市形成较早,那里的燕话更早一些就失去了主导地位,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懂燕话的观海卫人,大多聚集在老城的西面和北面,也就是现在的卫西村和卫北村一带的原因。

  神秘的暗语

  周思尚老人祖辈就居住在现在的卫北村,古时候叫城里人。他的燕话就是自小从父辈那里耳濡目染的结果。

  小时候,他就体会到这种燕话的独特。去外面玩,虽然小伙伴们都是附近街弄的乡邻,但有的孩子居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从那时候开始,周思尚对父母说的那些难懂的话失去了兴趣,担心因语言障碍而被伙伴们列为另类。父亲告诉他,别看这种话难懂,以后用得着的地方可多着呢?

  父亲的说教,老周当年也是似懂非懂。直到长大成人,他才发现,奇特的燕话的确有独特的作用。

  几年前,他家附近的路边围了一群人,老周也凑上去看热闹。原来是一名中年男子蹲在路边摆棋局。挑战者投注破局,如果输了,投注的钱归摆擂者,如果赢了,摆擂者双倍退还。

  人群里几名男子先后上阵,全都赢了,还说这个棋局太简单,并鼓动围观的人都上场试试。

  老周看出破绽:那几名赢钱的男子和摆擂者其实是同一伙人。

  眼看几名观城当地的老人跃跃欲试,老周心里很急,本想提醒他们,但看到骗子一伙人高马大,又有点害怕,担心遭到报复。

  老周急中生智,当场冒出几句燕话,提醒他们这是骗局。几位老人心神领会,嘟哝着一个个转身离去。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