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本已经想下注的老人离去的背影,摆擂的男子一脸茫然。他做梦也没想到,几位老人已经通过燕话,知道了他们行骗的真相。
其实,燕话作为暗语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候,观海卫一带地少人多,出海谋生成为观海卫人的重要出路。很多人漂洋过海,在海外落脚定居,把祖宗传下来的燕话也传入外洋。南洋人称燕话为“暗话”,常常作为华侨传递信息和联络乡情的纽带。现在有的观海卫老人还说,侨居海外的三北人,早年恪守“宁弃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都要让儿孙学几句燕话,这成了观海卫人的象征。
时至今天,上海滩叱咤风云的宁波帮头面人物虞洽卿使用燕话的故事,还令观海卫人津津乐道。
生于1867年的虞洽卿是慈溪人,少时家境贫寒,在海涂拾蛤蜊、泥螺等补贴家用。15岁的时候他就到上海当学徒,因为勤奋踏实,终有成就,1920年与人合伙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长。在证券交易市场,他把燕话作为交易时使用的暗语,常能出奇制胜。燕话因此被称为神秘的密语。
抗战时期,燕话在情报传递方面也发挥过独特作用。三五支队队员进城,曾利用燕话联络情报和逃避敌伪的搜查。
解放前,在宁波开花行的李嘉康、叶福耕等人,在花、纱交易市场,也惯用燕话暗示“三北帮”棉纱涨落的信息。
濒危语言的抢救
随着时代的变迁,口口相传了600多年的燕话逐渐消失,会讲的人也越来越少。老周的理解是,燕话极强的地域性,也是其最大的局限性,使用的原本就不多,加之艰涩难懂,讲的人势必越来越少。如今,观海卫一带能讲燕话的已经只剩下寥寥数百人,主要集中在卫西和卫北两村,而且有的人即使会说燕话,开口的时间也不多,久而久之,原本会讲的也渐渐淡忘了。
老周的老伴也是土著的观城人,两人平常还保持着用燕话交谈,但他的几个子女,虽然能听得懂一点,但几乎都不太会讲了。
燕话的逐渐消亡引起了包括老周在内的一批民间人士的担忧。在他们看来,燕话作为一种语言,是观海卫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观海卫人的骄傲。如果不及早抢救和保护,随着老人们逐渐谢世,到时候恐怕也就无踪影可查了。
其实,针对燕话的研究早有记载。上世纪20年代,虞洽卿驰骋上海滩的时候,使用燕话在证券市场上多次避过洋人的耳目,燕话一度风行于十里洋场。为了破译燕话,掌握交易动向,证券市场上的洋人曾聘请过当时的一些语言学家,但燕话发音不涉字义,破译的尝试无功而返。据传,当时还有一些国外的语言学家通过公开和秘密的渠道来到观海卫,调查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未取得什么进展。几年前,宁波大学的教授专门到观海卫调查燕话。如今,燕话已被列入慈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加大其保护力度。
今年3月,慈溪市档案局主办观海卫燕话达人选拔赛。周思尚从参加决赛的四位老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观海卫燕话发音达人。之后不久,老周又代表所有参赛选手,到录音棚为燕话录制语音档案。老周很自豪,能用自己的声音把这种方言留下来,让子子孙孙都知道观海卫还有一种语言叫燕话。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