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草根文化达人”系列报道{12}
张建林在宁海县城的东大街开了一家古玩店,闲来无事的时候会坐在柜台里,捻起两条棕榈叶,不消三五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会从他手中飞出。从门口路过的学生,看到他在编织,经常就赖在跟前不肯走了。作为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棕叶编织技艺的传承人,说起来,这门手艺还是张建林“捡”来的。
记者 林旻/文 崔引/摄
“捡”来的手艺
说起和棕编的缘分,张建林笑称得益于自己的一次心软。十几年前,张建林在珠海做古玩生意。有一天早上他正要开门做生意,看到门口围了一群人,一位老者倒在地上。“其实生意人遇到这种情况会觉得不太好,但是看着老人痛苦的样子,我就叫了个车送他到医院。老人身上没什么钱,我帮他垫付了医药费。”没过几天,医院来电话让张建林去结账,张建林又取了一笔钱去了医院。出院以后,看老人没地方可去,张建林干脆把他接到了店里养病。
后来从交谈中,张建林了解了老人的经历。“他是余姚梁弄人,他的哑巴女儿前几天在火车站被人拐走了,他听说被拐的妇女一般会被卖到珠海这边,就一路找到了这里。”对于张建林的悉心照顾,老人无以为报,主动提出要将自己的手艺教给他。“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个玩笑。老人说这门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传男不传女,也没有教给别人过。”老人让张建林找来几条棕榈叶,一会儿编出了一只神形兼具的动物。“造型特别逼真,和路边卖的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好玩,就认真学了起来。”白天,老人外出找女儿,晚上回来师徒俩一起练功。除了手法,老人还教张建林练武。半个月后,老人离开了珠海,动身去别的地方找女儿。
拟建棕编文化博物馆
从珠海回到宁海之后,张建林走访了当地的老艺人,对棕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棕编是汉族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在宁海历史悠久,棕编艺术品是一种古老的玩具。老人教我的棕编属于江南棕编,和北方棕编不一样。北方棕编出手快,要求出形,江南棕编更要求出神。”经过不断的钻研和学习,张建林已经掌握了六种编法:十字编法、缠绕编法、打扣编法、折叠编法、单肚编法和双肚编法。“还有更复杂的四肚编法,用来编织大气的作品,可惜这种编法已经失传了。”2011年,张建林的棕编绝技入选了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棕编工艺品保存更久,张建林对棕榈叶进行了改良。“棕榈叶是天然的东西,一般保存一个月没有问题。对叶子进行脱糖处理以后,就能永久保存。”小鹿、丹顶鹤、蜈蚣、公鸡等经过脱糖处理后编织而成的作品,除了可以延长保存期,颜色看起来也更容易乱真。
入选非遗之后,张建林经常受邀参加各地的非遗展示和公益讲座,现场编织,他的展位往往是人气最高的地方。对张建林来说,棕编并不是一门赖以生存的手艺,更是一种责任,“我的梦想是建立一个棕编文化博物馆,将棕编的历史、发展、制作方法等全部放在里面展示,让更多人认识这项传统文化。”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