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10位医学专家详解门诊中的十大常见误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7-03 07:11:33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医学专家详解门诊中的十大常见误区

如今,网络上各种关于健康的传言铺天盖地,让大家真假难辨,也很容易让人陷入一些医学误区。在医学专家看来,有哪些医学误区在门诊中最常见呢?昨天,市第二医院组织了院内10位资深内科专家,总结了他们在工作中碰到最多的十大常见误区。

误区1

输液比吃药好得快

感染内科主任医师陈琳:不一定,但输液的毒副作用远大于口服。

“医生,快给我吊个盐水,让我快点好。”这是陈琳在门诊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些病人绝大多数不需要输液。疾病从发作到痊愈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吊盐水并不会比吃药好得快,相反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陈琳介绍。

有病人奇怪:“那为什么以前吊完盐水,我很快就觉得身体舒服很多?”

陈琳解释,发高烧容易引起出汗、脱水,人就会萎靡不振,输液时大量的生理盐水同时输入体内,补充水分,输完液自然会感觉精神好多,但这并不代表患有的疾病快好了。

那么输液是不是就一定会比吃药好得快呢?答案是否定的。

陈琳说,以抗菌药物为例,像氧氟沙星、阿奇霉素之类的抗菌药通过口服是能够完全被人体吸收的,因此口服和输液效果差别不大,而头孢类药物通过口服不能百分百吸收,输液效果会好一些,但通过加大口服剂量,其实也能够达到一样的效果。只有重症感染、不能正常饮食的病人才应该考虑输液用药。

输液的副作用远远大于口服,因为口服药物有一个肝脏解毒的过程,能够降低药物毒性对人体的副作用,而输液是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没有肝脏解毒过程,因此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显著增加,甚至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或输液反应。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而国内外医学专家也纷纷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

误区2

得了心脏病就要好好静养

心内科主任江隆福: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很有必要。

很多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动过心脏手术的,有个共同的误区:患了心脏病就要静养,恨不得一日三餐都由家人端到床边,生怕自己脆弱的心脏再有什么“闪失”,这其实是极端错误的。

国外长期和大量的经验证实,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治疗是安全的,有指导的运动锻炼造成病人死亡的风险为十万分之一,与没接受康复治疗的病人相比,进行心脏康复、运动治疗的病人总死亡率降低27%,冠心病死亡率减少31%。

江隆福说,人体有个特征叫“去适应”现象。如果长时间不运动,身体的各个器官会逐渐适应卧床的状态,运动功能退化,心脏也是如此。“静养是为了让心脏更好,殊不知长期这样会降低心脏对运动承受能力,比如原来上三层楼心脏才吃不消,长期不运动,可能上一层楼都气喘。”江隆福说,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康复,还能减少病情恶化和反复。

不过,和普通人群相比,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强度还是要控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病情不同,方案不同,但总的原则是:要在耐受范围内运动。比如心脏病患者爬楼梯到三层会胸口痛,就要在爬到二楼时休息;如果走路40分钟就气喘,那在30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