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说起当年院长对他们的好 88岁老人眼眶里泪水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7-04 07:42:18   稿源: 现代金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苏锦炎每每想到院长的好,都语带哽咽 通讯员供图

在奉化莼湖岙口村泰清山,曾有一处名为 “国际灾童教养院”的地方,抗日时期收容、教养来自全国各地无家可归的灾童,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600多名。这个教养院背后的创办人,是我们奉化籍爱国实业家竺梅先和夫人徐锦华。

焦润坤、苏锦炎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是为数不多仍健在的当年院童。7月2日,国际灾童教养院史料陈列馆正式开馆了,他俩专程赶到奉化说什么也要来看一看。

战乱下四处流浪的孩子 在教养院找到了新家

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后,日寇在上海吴淞、江湾、闸北一带狂轰滥炸,致许多无辜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一大批少年儿童失去了父母和亲人。

穿着新四军军服,胸前挂满奖章、纪念章的新四军老战士,就是当年从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肄业的灾童焦润坤。很小的时候,他和家人失散,颠沛流离来到上海,最后幸运地成为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的第一批灾童。也是从那时起,他认识了奉化籍爱国实业家竺梅先、徐锦华夫妇。

“他们是个了不起的人,拿出自己的家产支持抗日。眼看街上的难童、孤儿过着苦难的流浪生活,决定创办一所庇护灾童机构。”焦润坤回忆。

根据记载,当时宁波旅沪同乡会的例会上,竺梅先的办院主张得到与会董事们的一致赞同,当场认捐了一笔经费,会上即成立了“国际灾童教养院”校董会,并一致推举竺梅先和夫人徐锦华及金润庠(后未到位)为教养院的正副院长。

考虑到安全,教养院建在莼湖岙口村的泰清寺。1937年到1942年,竺梅先夫妇一直竭尽全力,只为把几百名灾童教育成材。

住了4年的焦润坤,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温暖。走出教养院,他成了一名保卫祖国的新四军战士。如今,已是91岁高龄的他,回忆起这段往事仍是感慨万千。

老人讲到院长的好 “简直是比亲娘还好”

苏锦炎,今年88岁了,听说国际灾童教养院史料陈列馆要开馆了,专门从上海冒雨赶来参加。

在她的记忆里,灾童教养院师资教材都是一等一的好。“跟外面不同,这里大多是没有家的孩子。一年安排三学期,不放寒、暑假,教材基本是自编的。”苏锦炎笑说。

根据记载,竺梅先聘用的老师都是上海、南京、杭州一带的名师。如,教导主任张月楼,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化学教师张骝生,原是民丰造纸厂化验主任、工程师;英语教师鲍慧珍,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

当时,教养院初中学的英语是林语堂的《童话故事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语文课全是古文,数学三角、几何都是英文原版。

除此之外,教养院还注重“养”,教孩子做人做事。每每想到徐锦华院长的好,苏锦炎不自觉地语带哽咽,眼眶里泪水直打转:虽然这5年,在我生命中是很短的时光,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简直是比亲娘还好,有小朋友吵架了,她从不责骂,而是和他们讲道理。有孩子生肺病了,当时的医疗条件没办法治疗,院长就把孩子带到自己住的地方,每天让孩子晒太阳增强体质,没想到身体真的一天天好起来。”苏锦炎说。

她还表示,徐锦华把这些孩子个个当作自己的亲生子女,亲切地叫他们“小囡”。每当夜深人静,她都要侍女欧月仙提着一盏马灯陪同自己,到每个寝室去查看,孩子们都睡了才放心地回去休息。1942年,教养院决定停办后,院童们还进行了妥善的安置。     □通讯员 黄成峰 记者 樊莹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