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调兵遣将说“虎符”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7-19 08:58:17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调兵遣将说“虎符”

阳陵虎符

调兵遣将说“虎符”

秦杜虎符

□枕流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曾留下过一个“窃符救赵”的故事。该故事后来不仅成了一则历史典故,“窃符救赵”4字也作为一句成句沿用至今。在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只好向魏国求援。魏、赵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可由于魏王畏惧强秦,竟不敢出兵援助。情急之下,信陵君听取了侯赢的计策,借魏王宠姬如姬之手窃来兵符,最终令魏军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这段故事里一件关键性物件就是兵符,确切来说是虎符。由于古代人们对老虎这种勇猛动物有着浓烈的崇拜心理,所以兵符往往被做成老虎的样子。1942年时,郭沫若先生曾以上述历史为题材,创作了五幕话剧《虎符》,久演不衰。

据说,虎符是西周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大都以青铜为原料制成,上面用错金以为装饰。背面还会刻上铭文。虎符制作完成后被分成两半,其中的一半交给领军将帅,另一半则留在帝王手中。待等要发兵时需要两半合对铭文,勘对真伪后才能正式生效。所以说将领光凭自己手中的半块虎符是调不动军队的。于是虎符也就成了专制制度下,保障封建君王对国家军事具有绝对控制权力的一种信物,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上的严密性。虎符的奥秘在于它那不规则的两半是随机的,正是这种随机性,使它具有了一种不可仿冒的防伪性能,从而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产生重要作用。虎符都是专事专用,每支军队都有相对应的虎符,你不可能用同一份虎符来调动不同地方的军队。

现在挖掘出来并保存完好,且较为著名的古代虎符主要有三枚:一枚是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它长7.9厘米,呈虎伏状,在虎的颈肋处镌有篆书“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另一枚也藏于该馆,名为“阳陵虎符”,据考证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这一虎符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12字,此虎符因年代久远,左右两半的合缝之处已严重锈蚀,不能再分开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虎符,是战国时候的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此虎符长9.5厘米,整个虎符作虎奔状,上刻嵌金铭文9行40字,记述了调兵对象和范围。这枚“秦杜虎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非常珍贵。

其实,虎符在历史沿革中,其形状、数量、铭刻的内容、权限范围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从汉至隋,虎符多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右半边由中央政府留存,左半边由地方官员或将领留存)。隋朝时改为了麟符。唐代开国,李渊为避唐太祖李虎的名讳,不用虎符,而用鱼符、兔符、龟符替代。到了南宋,虎符被恢复使用,同时也开始用金牌,如宋高宗召回岳飞的12道金牌。元朝虽已不用虎符了,但还是在军事调配中留下了“虎”这一动物的勇猛形象,改用了铜制的虎头牌,后世则更为简化,演变为铜牌。

编辑: 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