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海曙鄞奉路附近的一处待拆居民楼,市消防支队进行了“烟锁楼道”测试。照片中图示为一楼“起火”2分钟之内各楼层测得的温度。记者徐佳伟实习生詹菲菲摄
楼道起火后,各楼层浓烟扩散和气温上升速度示意图。徐佳伟制图
居民楼起火,浓烟封锁楼道,楼上的人该如何应对?是飞奔下楼突破火场,还是留在家中固守待援?
今年6月25日,郑州市西关虎屯小区一幢居民楼发生火灾,过火面积仅4平方米,却造成15人死亡。其中,14人是在三楼和四楼的拐角处,被烟熏致死;另1名死者困在一楼,事发时没能逃出去。
教训惨痛,也给市民们再次提了个醒:楼下起火,飞奔下楼并非最佳逃生选择。昨天,宁波市消防支队在海曙鄞奉路附近的一处待拆居民楼,进行了烟锁楼道测试,本报记者全程参与体验。
记者体验
全副武装,仍觉浓烟“咄咄逼人”
昨天下午2点半,室外气温33℃。在海曙鄞奉路消防中队营房后的拆迁片区,记者防护器具“全副武装”:头盔、灭火战斗服、防火靴、空气呼吸器,全套装备约15公斤。
实验地点是一处待拆的民房,楼高四层,高近12米。一楼楼道口,消防队员堆上了电线、塑料和纸板等常见的易燃物质。
点火前,记者费力地爬到了二楼楼道口。一名消防队员边为记者接上空气呼吸器的阀口,边叮嘱记者:“不要呼吸太快,只能供半小时,如果等会觉得不舒服,就到窗口挥手招呼我们。”
点火开始,楼下传来“哧哧”的声音。不到5秒钟,记者看到了蹿上来的青烟。由于记者戴着护具,暂时没闻到气味。接下来,浓烟似乎加快了蔓延速度,迅速遮住了整个楼道口。
约1分钟过去,记者明显感觉到身上暖烘烘的,并闻到了焦糊味,于是退回到了房门后。窗户大开,有轻风,但浓烟并没有顺着风向散开,而是不断在房间顶部堆积、盘旋,直至完全弥漫开。
在门口,能见度不到1米,二楼往上的楼道里已经满是浓烟。记者觉得脸上烫得厉害,有些口干舌燥起来。原本在二楼测试温度的一名消防队员也退回到了房内,他拿着测温仪及记录本给记者看:二楼:2分钟,100℃!3分钟,120℃!
他的对讲机里传来其它楼层的声音:三楼,75℃,四楼85℃!不久,楼下的指挥员传来指令:火已经灭掉,所有实验人员撤出楼道。
浓烟仍未散去,记者慢慢从二楼走到一楼,湿热的压抑感让胸口憋得发慌,无意中触碰到墙壁,发烫的墙面立刻让记者缩回了手:大火虽然灭掉,但楼道里温度依然很高。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