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腾挪房屋、运送伤员… 浙东抗日根据地鱼水情深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8-04 07:53:42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黄梅芬老人讲述当年发生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徐文杰摄)

  寻访地点:余姚梁弄镇

  寻访内容:当年群众抗日支前的感人故事

  讲述人:黄梅芬,92岁,梁弄人,曾参加当年的妇救会、纺织生产合作

  社等抗日组织

  吴国强,72岁,余姚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梁弄分会会长

  □宁波日报记者王佳 实习生郝晓帆

  走进梁弄,只见弄堂弯弯、屋舍俨然,有着传统风貌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就坐落在这个红色古镇。

  72年前的4月22日晚,浙东游击纵队分三路奔袭梁弄,经过17个小时的激战,23日拂晓前,解放梁弄。不久,浙东区党委、三北游击司令部先后进驻梁弄,从此,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在梁弄镇东溪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这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旧址前,92岁的黄梅芬自豪地说:“当年,司令部就设在我家里,一次次重大的作战部署,都是在这里作出的。”

  黄梅芬的娘家当年是梁弄镇上的大户,经营着一个酒作坊。黄梅芬记得,自从日本兵来了后,大家的生活就陷入了痛苦与灾难。“日本兵做了很多坏事,乡亲们非常痛恨。后来,新四军来了,他们打鬼子,纪律又严明,很快赢得了乡亲们的拥护。”黄梅芬一家把家中主屋腾出来,给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办公用。

  “别看谭政委、何司令这么大的官,人和气得很,还经常叫我们一起吃饭。”1943年底,黄梅芬出嫁了,谭启龙、何克希还去喝了她的喜酒。

  “在梁弄这片红色土地上,百姓抗日支前的故事,俯拾即是。”余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梁弄分会会长吴国强说,为新四军腾挪房屋用作办公场所,不仅仅黄梅芬一家出力,贤乡民主乡长黄育中动员亲属腾出了48间房。区党委开会,各地来的同志没有地方住,百姓听闻后,主动拆下家中门板,搭建床铺。

  在血与火的革命征途中,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更是共同孕育出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鱼水亲情。

  1943年梁弄战斗打响前,年仅14岁的张钦寿帮着浙东游击纵队查探敌情,绘制地图;梁弄战斗打响后,五桂村的黄桂仁、黄士林顶着枪林弹雨,一路翻山越岭,抬着担架步行25里路,将8名伤员送到后方医院;在横坎头二次反顽战中,当地百姓筹集20多万块砖头、5万多公斤毛竹,帮助搭建战事工程,与新四军一起挖战壕;1944年前方村战斗中,当地百姓自发抬运伤员,掩埋烈士遗体;1945年许岙战斗中,当地村民成立300余人的抗战支前队伍,抬运担架,运送粮物。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抗战时期的浙东流行着一首歌,歌词是这样唱的:“河里的鱼儿要用水来养,抗日的军队要老百姓来帮,军民合作一条心呵,捍卫国土保家乡。”

  在当年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建设中,百姓也是群策群力。除了主动交爱国粮、抗日公粮,当地村民成立了妇救会、纺织生产合作社,黄梅芬也是其中一员。“大家一起做军鞋,做子弹袋,织布做衣。”在黄梅芬的记忆中,那时候,一个人手工做一双鞋至少要两天,“我们二三十人,前后做了1000多双军鞋。”

  “军民同心,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吴国强说,浙东抗日根据地孤悬敌后,充满艰险,它能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有共产党人的英明决策,有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也有军民的同心同德,“这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

  相关链接

  黄梅芬家还住过一位特殊客人,他就是美国飞行员托勒特。

  1945年1月,托勒特与同伴驾驶飞机,抵达上海日军机场发动袭击。日本空军纠集92架飞机与他们激战,托勒特的战机不幸被敌方高射炮弹击中。托勒特弃机跳伞,坠落的地点恰是上海新四军的游击区。托勒特被救下后,随即被送到了浙东抗日根据地。

  托勒特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生活了近3个月,其中有50多天住在黄梅芬家,受到新四军和黄梅芬一家很好的照顾。托勒特归队前,黄梅芬母亲还为他赶做了一双布鞋。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