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镇海 正文

从镇海人民的出行与饮食 来看社会的变迁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10-16 09:29:00   稿源: 镇海新闻网
0
报料热线:81850000、87000000  【 】 【打印

1985年,镇海撤县建区。三十年来,镇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记者为你介绍三十年镇海居民出行和饮食之变,了解当年的公交车和高级餐厅,解读带有浓浓年代感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从出行与饮食  看社会变迁

从出行与饮食  看社会变迁

1984年,停靠在站点等待上客的“长途车”。

出行 风靡一时的“长途车”

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和手表、缝纫机一起被称为“三大件”,当时这些东西需要凭票用券购买,一般人家很难买到,老百姓大都徒步出行。

“那时候骑自行车就跟现在开宝马车一样威风。”市民王建兴回忆,“自行车要进行一番精心打扮,车梁用彩纸裹起来,车条要绕上几圈毛线转起来才好看。车子被擦得锃亮,骑过去,留下一路‘叮呤呤’的脆响,路人都很是羡慕。”

时间推移,1984年,镇海街头出现了“长途车”供市民乘坐,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日常出行。“长途车”是当时人们对从镇海出发前往宁波北站大巴车的俗称,基本是翻新车,和今天我们乘坐的公交车外观相似,功能也相同。

运行模式与公交车类似

1960年出生的朱国平是区公路运输总公司的一名退休驾驶员,拥有近30年的驾龄,他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共交通记忆犹新。“‘长途车’的开通是一件造福百姓的事情,从此大家去宁波方便了很多。1990年,公司总计只有不到十辆大巴车,乘车的人很多,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满座。”朱国平回忆,当时只有部分单位、工厂有车,普通老百姓没有私家车,想出远门就选择坐“长途车”。

“1985年前后,乘坐‘长途车’是一件很新鲜事情,我和几个朋友专程买票去体验坐车的感觉。骆驼汽车站人很多,慈溪去宁波的车子也在那里停靠。我记得‘长途车’是40座或者50座,有几辆车还有两节车厢,车里唯一的电器是驾驶员头顶的一个壁挂小风扇,现在这样的车子没有了。”市民刘福生告诉记者。

朱国平开过三种班次的“长途车”,分别是汶溪、横溪、河头发车前往宁波北站。“长途车”的运行模式和今天的公交车类似,会在途中设点停靠。

以其中一种班次为例,起点站是汶溪,接下来依次停靠庶来、长石、胜光、骆驼汽车站、团桥、洪家、庄市、宁波北站。这些老式的站名充满了年代感,有的已不复存在。

除了庶来、胜光和洪家三个站点,其他站点均有售票处,市民凭票上车,这三个站点上车的乘客则需要在下一个站点下车补票。另外,每两个相邻站点间的路程和行驶时间是不同的,通常行驶5—10分钟停靠,但是庄市站停靠之后便径直开往宁波北站,行驶的20分钟内不再停靠。“长途车”行驶全程在一小时左右,车速四五十码,全程无人报站,乘客要自己看路。

“每条线路每天只有四班车,早上6点10分发第一班车,下一班车三个多小时后发车,一天之中最晚的班车是15点20分从宁波北站返回。错过了这些班车,市民出行就只有另想办法了。”朱国平说,因为车子少,如果有哪一辆车坏了,就只能暂时停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区的水泥路还不普遍,不少路段是泥巴路或石子路,路上钉子、玻璃渣等杂物多,加之“长途车”的轮胎均为橡胶材质,每辆车每月都会出现几次被扎坏轮胎而导致停运的情况。

忙季调用货车增开班次

1956年出生的九龙湖镇居民周均国回忆起一幕上世纪70年代末的场景:年底他从家中出发去宁波第二百货商店采购年货,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双腿行走。凌晨2点起床摸黑出发,徒步行走两个半小时到达宁波第二百货商店,购物、逛街到下午两点多启程返回,等提着大包小包走到家已是天黑,只觉手脚酸痛。

周均国的状态是当时人们的常态,他告诉记者:“那时候连骑自行车的人都很少,年轻人都是结伴走路,因为远和不便,通常一年只能去一两次第二百货。”

自从“长途车”出现之后,周均国的生活有了转变。“1984年,我可以先走到骆驼汽车站买票,票价是四毛钱,乘坐‘长途车’前往宁波北站。这样一来,方便太多了,我一个月就要去宁波市区两三次。”

然而,四毛钱的票价对普通农民来说显然是贵的,那时候一个成年劳动力在生产队工作一天,只有五到八毛钱的收入,因此许多人依然舍不得花钱乘坐。

“1990年,从汶溪到宁波北站全程票价是一块三毛五,如果是骆驼汽车站坐到宁波北站,票价则是六毛五。后来几年,票价一直在慢慢上涨,一度涨到全程两块三毛五。”朱国平回忆,1990年时,一名“长途车”司机的月薪有六七十元,十分可观,老百姓都笑称他们是“开车老板”。

农民的生活基本都是围绕着天时和农活展开的,“长途车”的运行有明显的淡季和忙季。四月份播种、七八月份农忙、十一二月收割,这些月份便是“长途车”运营的淡季;每年年底生产队分红之后,农民手中可支配收入增加,则是“长途车”运营的忙季。在忙季,每一趟“长途车”都是坐满加站满,甚至有许多人挤不上车。

贵驷街道朝阳村村民沈祝华出生于1954年,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些难忘的经历。1986年和1987年的春节前后,每天往返镇海、宁波两地的居民数量实在太多,平日的几趟“长途车”无法满足大家的出行需求,公路运输总公司临时动用了几辆半挂货车,增开班次。“货车载货区上方用牢固的篷布遮盖搭建成车厢,里面有几条长凳,还有一些供乘客手扶的拉绳。大部分人上车之后都是全程站立。那时候我们觉得能乘上这辆车已经很幸福了,过了两个很特别的春节。”沈祝华说。

除了开往宁波的班车,上世纪90年代,从我区发车开往慈溪、诸暨等临近县、市的长途班车也陆续开通了五六班。

转眼时间来到2000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和市民出行需求增长,市公交所属镇海公司成立,所开通的班次能多方位满足市民出行的需要。上下班高峰时段,每隔8—15分钟便有一趟班车,中午时间则是15—20分钟有一趟班车,夜间最后一班车是22时。除此之外,公交车不断更新换代,车内的硬件设施不断优化,实现无人售票、电子报站,单程公交车的票价只要两三元,十分亲民。

“除了车,镇海的道路也是越来越宽阔。上世纪90年代初,329国道还是两车道,至90年代末就变成了四车道。泥巴路和石子路迅速减少,现在都是水泥路。2005年开始,马路上的私家车如雨后春笋冒出,现在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也开通了,市民出行的选择太多了。”朱国平感叹。

 [1] [2] 下一页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