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深秋,《一封失独家庭的来信》曾让不少读者动容。写这封信的,是海曙区百余个失独家庭之一的郎中科家庭。在昨晚段塘街道的第二届“草根名人”颁奖晚会上,郎中科的名字出现在16位获奖者中,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是:助人自助,主动关爱身边的失独老人,铺起社区亲情路。
失独老人感恩社区关心当起志愿者
2004年的夏天,独生女儿在美国意外身亡的消息,让郎中科和妻子遭受了巨大创伤,老两口一下成为了失独老人。“每当外人问起子女时,孩子父亲都会说:不在身边,在国外。”老伴知道郎中科心里的苦,之所以他要这样说,是害怕别人去触碰心底的痛处,也不愿让毫不相关的人知道实情。
“我们这一代是晚婚晚育的奉行者,30岁生的孩子,1979年时也是全国第一批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家庭。把孩子培养成人,当她刚开始为社会作贡献的时候却离世了。这种精神的伤痛是难以弥补的。”郎中科说,摆在他们面前更严峻的一个问题是:现在才60多岁的他们,如何在无子女的情况下,过好老年生活?
搬了新家,郎中科期待着新的开始,但刚入住不久,老伴因足疾,住院做了双足手术,暂无法行走。“做手术前我们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们做好了思想准备:在没有任何人的关心下,学会孤独面对生老病死的人生问题。”但出乎意料的是,因为节日的关系,在一番番来电问候中,朋友、单位、社区都知道了。新典社区的工作人员买了慰问品来医院探望,还主动帮助解决轮椅,出院后又到家来看望,甚至社工还“私车公用”帮助解决问题……
“虽然我们不奢望别人的关心,但实际上有这份关心,心里是无比温暖的。和无人理睬时的境况相比,对人的精神支持简直是天与地。”这份关爱让郎中科重新审视自己人生的价值。拂去悲怆,他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走出了阴影,并主动担任社区敬老志愿者,以亲身经历去劝慰、开导全区近150户失独家庭,带领失独老人融入社会,重扬生活风帆。
走进150余户失独家庭做“心理疏导员”
2012年8月,郎中科得知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在新典社区试点开展关爱失独老人项目,便主动请缨,参与该项目。“作为从失独阴影中走出来的老人,我感恩社区的关爱与帮助,也学着把爱传承,将帮助失独老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并从中摸索着帮扶的方法。”郎中科认为失独老人们要是能走到一起,聊一聊,谈谈心,心里的苦闷应该会少一点,大家抱团取暖,以大家庭的温暖冲淡小家的痛楚,是个可行的方法。
同年8月,社区成立了“温心家圆”工作小组,郎中科担任项目负责人。为了做好工作,郎中科几乎天天和社工一起到失独家庭走访,尝试与失独家庭建立联系。“刚开始我们常吃闭门羹,但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郎中科说,上门次数多了,沟通解释多了,失独家庭慢慢地放开了心中的戒备,开始愿意与他们相处,建立起了信任感。
同时,郎中科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情绪疏导,通过倾听宣泄来缓解他们内心的痛苦,在他的影响下,社区其他8户失独家庭都加入了“温心家圆”工作小组,小组成员更是以他为榜样,成为了关爱失独老人的志愿者。
郎中科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的失独家庭座谈会,现场哭声一片。当时,郎中科以其乐观的生活态度启发、引导他们,虽然子女不在了,政府和社区都会落实政策来管好他们的晚年生活。之后,郎中科还会和社区志愿者们一道陪失独老人做家务、吃饭、做手工等。
经郎中科的帮助,很多失独家庭开始愿意接受外界帮助,慢慢融入到社区活动之中。郎中科的这套“站起来、走出去”的经验做法分享给全区150余户失独家庭,帮助他们又燃起新的生活希望。
2014年,郎中科不幸罹患肺癌住院,即便如此,他记挂最多的还是失独老人。他在病床上不时询问“温心家圆”项目情况,为志愿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
“尽量减少对社会的依恋、对他人的麻烦,也就是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愿我们的人生完美、完全、完整”,这是郎中科所写《一封失独家庭的来信》的结尾。今日重读,不由得让人对他在遭遇重创之后这段新的人生路更添敬重。
延伸阅读
16位“草根名人”,11位是老人
昨日,第二季《星耀段塘·草根名人先进事迹汇编》正式出炉。段塘街道已编印1000本精美宣传册,居民们可以去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免费领取。
记者了解到,和去年一样,收录在册的16人都来自于社会草根,却都在基层“打拼”出了一番真善美事业,用他们最朴素的情怀弘扬着民间正能量。“草根名人”们有退休职工、普通居民、热心党员、手工匠人,也有一线的企业员工。其中,11人是60周岁以上老人,占了大半壁江山,可谓是人老心未老。
段塘街道党工委书记裘骥表示,“草根名人”的评选立足基层,都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草根人物”,他们的事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合力。以后,将推进“草根名人堂”建设,积极发挥“草根名人”可亲可学的优势,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日常价值观和生活实践,为干部群众树立触手可及的道德标杆。□记者 滕华
通讯员 张立 董建亚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