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很多市民可能会以为,当时的姚江应该不能通航。其实,船只是可以通过新江桥的,关键就在于桥梁中间的铁板。“每当涨潮的时候,铁板就会拉起,用链条锁住,这样船只就可以从桥中间通过了。”
浮桥的通航能力差,而且也不是非常安全。屠新法当时心里就在想,能不能在这里建一座坚固的水泥混凝土桥呢?
2建真正的跨江大桥
没想到,这个机会马上就来了。1968年上半年,宁波市决定在浮桥位置建造一座真正的跨江大桥。听到消息后,已经调到其他岗位的屠新法非常振奋,主动报名要求参加建设。结果,他和另外20余名同事一起,组成了新江桥建设指挥部。
刚开始,屠新法负责的工作是打桩。“是陆地上的桩,水中的桩我们还没有设备和技术来打。”屠新法说,完成陆地上的打桩任务后,屠新法又接到了“买陶粒”新的命令。屠新法说,新江桥被设计成拱形桥,拱形的内部需要有填充物,且质量要比较轻,否则会危及桥梁本身安全,当时的建设指挥部选择用陶粒(比石子轻)代替石子。
陶粒在当时是紧俏商品,宁波没有,从上海吴泾陶粒厂订购了几百吨后,又远赴天津购买。“我到天津后,问题又来了,对方一下子供不了这么多货,而且大家都在排队等。”屠新法说,他只能在天津找了家便宜的小旅馆住下,每天一早就到陶粒厂“报到”,晚上再去找厂长“协商”。“等了40多天,陶粒厂厂长看我这么积极、负责,当然也可能是被我纠缠得没辙了,就主动提出给我们宁波先供货。”
3曹冲称象带来的启发
限于当时的简陋设备和技术水平,大桥的建设不时会遇到难题,屠新法和同事们都一一化解:水中打桩找来了东海舰队,候潮浇注水中平台……最后,就只剩下最难的一关——把拱放到平台上。
“拱是事先制好的,拱的两端有两个凸起物,建好的水中平台有两个凹进的部分,最难的就是将两者分毫不差地对上。”屠新法说,当时没有大型吊车,小吊车臂展不够长,最后大家从一个寓言故事得到了启发。“那个故事就是曹冲称象,利用水的浮力来测重量。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水的浮力来架设拱呢?”
方法是这样的:把吊车放到大型挖泥船上,涨潮时,把拱放到平台上,并在吊机的协助下,把两个凸起物对准平台上的凹进部分,落潮时,这两部分自然会和契合地连在一起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屠新法说,他们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完成这道最难的工序。
4历经三十多年风雨的新江桥
1970年9月,大桥建成并通车了。由于当时处于“文革”时期,大桥最后被命名为“反帝桥”,但不久后,就恢复了新江桥的名字,并成为沟通海曙和江北的交通要道,三十多年来,新江桥见证了宁波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
随后的10多年里,屠新法参与了宁波多座跨江大桥的建设,见证了宁波过江交通的大发展,参与了解放桥、兴宁桥、江厦桥的建设。但由于新江桥是自己第一次参与建设的跨江大桥,屠新法对这座桥的感情最深。而受当时建设条件制约,新江桥在设计、施工和桥位选址等方面存在“先天缺陷”,新江桥投用后,多次遭到船只撞击,受损严重。1995年和1999年,新江桥两次被检测为“桥梁技术状况呈逐年恶化”。2006年5月,经上海同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检测,新江桥处于E级危险状态,随时可能坍塌。鉴于此,新江桥于当年9月封桥,只允许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次月,市政府在广泛听取专家、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后,作出了“修便桥、拆老桥、建新桥”的决定。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