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修复的古籍《台东涧溪鲍氏宗谱》。 (周建平摄)
昨天,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天一阁发布“纸张保护:东亚纸张保护方法与纸张制造传统”项目成果,即将450岁的天一阁博物馆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主持编写的《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为古籍与文书的修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据介绍,天一阁有两个修复案例写入了《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以古籍《台东涧溪鲍氏宗谱》与文书《清光绪三年张嘉禄翰林院庶吉士敕封》为例,详细介绍了古籍与文书的修复流程。
文书《清光绪三年张嘉禄翰林院庶吉士敕封》是鄞县(现在的鄞州区姜山镇新张俞村)张嘉禄在清光绪三年(1877年)钦点翰林院编修的敕封,长124厘米,宽56厘米。“是贴在墙上的文书,因为年份久远,纸张完全脆化,纤维的拉力一点也没有了,我们采用先加固再揭取的方式。”天一阁博物馆藏品修复部主任王金玉介绍,经检测,找寻了类似的纸张先补了一层,运用书画修复技艺完成。
天一阁以收藏地方志、科举录著称于世,其实家谱也是天一阁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金玉说,天一阁所藏的新旧家谱有800多种,涉及100多个姓氏,其中不乏世所罕见的珍本。“《导则》里介绍的《台东涧溪鲍氏宗谱》也是天一阁馆藏的家谱,是天台县下涧溪村的鲍氏宗谱,由宁海鲍氏后人捐赠。”
《台东涧溪鲍氏宗谱》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追远堂修订,木活字本,共2册(上册168页,下册140页),六眼线装,开本极大,书高49.6厘米,宽31.7厘米。“捐赠收藏时,全书纸质脆化,破损残缺严重,前面很多页没有了,书背装订的地方有小块残存,中间的相对完整些,后面也残得厉害。虫蛀、霉蚀、絮化、水渍、褶皱等多种病害都有,影响翻阅与使用,亟须修复。”
修复人员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让大家在天一阁见到的修复完成的《台东涧溪鲍氏宗谱》?王金玉介绍,“既要同时运用不同修复技法,又要彼此协调以确保修复后书页的平整,因此其修复过程极具代表性,对其他古籍的修复工作具有良好的参考作用。”
天一阁的修复人员制定修复方案,在“真实性”“可再处理性”“最少干预”等修复原则指导下对《台东涧溪鲍氏宗谱》进行修复。“清洗去污,同时降低纸张酸度;选择湿补法、干补法修补书页;对纸质尚好但有破洞和残缺的书页,以修补为主;脆化、絮化的书页待补洞完成后用薄皮纸整体托裱加固。”王金玉说,“修复用纸宜薄不宜厚,宜淡不宜深。根据《台东涧溪鲍氏宗谱》前期调查结果,我们选用奉化棠云的竹纸作为修复用纸,选用薄皮纸作为加固用纸。”
据悉,《台东涧溪鲍氏宗谱》还建立了修复档案,全面细致地反映了古籍在修复前后的面貌,为今后考证研究等提供有利信息,同时也可以为重修提供修复依据。
王金玉说,修复后的《台东涧溪鲍氏宗谱》书页平整、书口整齐、字迹清晰、无洇化、无褪色,同时恢复了其原有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保留了其承载的所有信息,为更好地保存、研究、展示、利用、传承家谱这一文化资源,传承家族历史,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上午,“古籍《台东涧溪鲍氏宗谱》的修复”还将在研讨会上交流。□记者 陈青通讯员 李洁莹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