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探看中国邮政的百年嬗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3-26 07:44:19 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邮政120岁了。

  宁波中马路172号,我国现存最早的邮政局建筑旧址之一。3月20日,《中国邮政开办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在那里举行。

  初读这条新闻,我们颇不以为然。在很多人眼里,邮政似乎已是儿时的回忆,我们也常常怀疑,那些寂寞地坚守在马路边的灰头土脸的绿色邮箱,是否会被定期打开?它们看起来更像一个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在快递、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谁还关心邮政的历史?

  “难道你就从来没期待过收到信?那种手写的、带着温度和感情的信?”同事问。

  我们最终决定写写邮政的故事,哪怕只是为了回忆多年前收到信时那种欣喜若狂、脸红心跳或者百感交集的心情,哪怕只是为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那点诗意和期待。

  从前的信走得很慢很慢,如同邮政的缓缓变迁,悄然无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态度。

  最早的民间邮局

  中国邮政的标志形状像展开的翅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鸿雁传书”,还有杜牧的诗:“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鸿雁传书”的浪漫流传了千百年,而中国邮政的历史不过120年。那120年前传书的不是“鸿雁”,会是谁呢?

  有关书信的诗词可以追溯到更早,比如著名的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那个从远方来送信的“客”,又是谁呢?

  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根据甲骨文考证,商朝就已经有了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数十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送信途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对邮史研究颇有造诣的郑挥老先生告诉我们,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文件,不允许传送私人信件。民间通信包括官员传送家信十分困难,家人出门在外上任、经商或服兵役,捎带家书只有依赖亲朋好友或商船、标局托带。

  在那个年代,写一封信或者收到一封信,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唐人才会写“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家书抵万金”,宋人才会留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字归时,月满西楼”的诗词。

  这种需求,让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因此应运而生。来自宁波地方志的资料,到明朝永乐年间,民间出现了专业的民邮机构———民信局。最早的民信局就是宁波人创立的,传递书信物品和办理汇款是其主要业务。

  在郑挥看来,民信局的出现是民间贸易和交往日益频繁的结果。当时宁波工商业发达,是水陆交通的重镇,许多人外出经商做官,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非常频繁,民信局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不过,郑挥认为,民信局是否最早出现于明朝还有待商榷,因为目前尚无明确的史料记载或实物证明。

  在郑挥的收藏中,有一封浙江慈城经营钱庄业的曹氏所留存的咸丰四年(1854年)的信局封,内有一枚局戳,盖有“上洋全泰洽记信局/南在陆家浜头/寓在通裕局内”的信局戳。据他介绍,2009年年底,宁波发现通裕信寓石碑,证明我国五口通商和海关邮政开办之前,当时的鄞县地区即已有了颇具规模的私营信寓(信局)。局戳说明,宁波通裕信寓当时已在上海设立总局,改称通裕信局并置有固定寓所,而上洋全泰洽记信局寄居于通裕信局内,可见其当时经营实力。

  私邮和官邮的博弈

  如今,位于中马路172号的邮局遗址是一座两层小楼,砖木结构,平面呈“凸”字形,清水墙面,青红砖砌筑,四坡顶红色洋瓦,三面外廊,门厅处红砖立柱,青石爱奥尼克柱头,是典型的中西结合风格建筑,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邮政局建筑旧址之一。

  但这并不是宁波最早的官方邮政机构,根据宁波市志记载,官方的邮政机构要晚于民信局很多年。光绪四年(1878年),宁波海关书信馆开始收寄公众邮件,附发大龙邮票,这就是宁波邮政之始。

  1896年3月20日,清代国家邮政成立,宣告了全民性邮政服务在中国的诞生。宁波也于当年就开办了大清邮政;次年1月,位于江北岸外马路的宁波邮界邮政局成立,由海关署税务司英国人安文(F.S.Unwin)兼管。

  至1899年2月,宁波邮界邮政局改为宁波邮界邮政总局,地位很高,辖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金华府、衢州府等15处邮政局和24处代办邮政铺商,几乎涵盖大半个浙江省。

  10多年后的1911年,邮传部正式接管邮政,邮政从此脱离海关自成体系,1927年改称宁波一等邮局,局址迁往当时的江北岸屠家巷,也就是现在的中马路172号。

  辛亥革命后,信差开始统一服装,前襟佩挂中华邮政的铜牌,腿裹绑带,走街串户,徒步送信,风雨无阻。1926年起,城区送信开始分快信段和平信段,平信还是徒步送,而快信用的是英制双飞自行车。

  虽然有了官方邮局,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华邮政在民间的竞争力远不及民信局。据郑挥考证,当时民信局交邮传递主要是走水路,同船主有密切关系,而陆路则依靠步班,偶尔亦骑马。信局或受托人对邮件传递非常负责,收发件都需登记挂号,注明内容。民信局建有客户流水账目,记录来往信件、汇银和包裹等等,资费大多年终结算,也有的按时节结清,诸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年终等。客户如有特殊需要,信局可以派专人递送,当然需付额外经费,如同现今的特快专递。

  在郑挥的眼里,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当时的情形跟现在很相似,官方的公文、信件往来往往通过邮政,而老百姓还是习惯去民信局。”郑挥说,“为什么呢?除了民信局开办时间早以外,服务也好,很多邮政到不了的偏僻地方,还是要通过民信局。就像现在,快递这么发达,又上门服务,选择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宁波民信局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特别是在五口通商之后,一度成为全国信局的标杆。遗憾的是,1934年底,民信局被取缔,预示着包括宁波信局在内的所有信局在私邮和官邮的这场博弈中,以失败而告终。自此,国内寄递业务被政府垄断。

  一个行业的嬗变

  垄断并非一个行业长盛不衰的法宝,官邮的兴衰就是最好的诠释。

  1951年开始,邮政开始信报合投;10年后,宁波的信报开始用自行车投递,于是,绿色的邮政自行车成为街上的一道风景。走街串巷的邮递员,叮叮的车铃声,曾经让多少人翘首以盼。他们送来远方满纸牵挂的家书,送来写满了长长短短心事的情书,送来曾经改变了万千学子命运的录取通知书……

  如今,这道风景不再。进入21世纪,快递和通讯业飞速发展,在有了手机、QQ、微博、微信等通讯手段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为一封信等上好几天的生活了,邮政开始渐渐淡出。

  但宁波市邮票公司的吴雄崧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说,至少还有一项业务是无法被取代的。他一边说着,一边摇了摇手中的《中国邮政开办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

  光绪四年六月(1878年7月),中国开始发行邮票。第一套邮票共三种,图案是一条五爪大龙,它是皇权的象征,具有国徽的性质。这就是有名的大龙邮票,也是中国最早的邮票。

  经过漫长的岁月变迁,邮票慢慢演变成了“国家名片”。每个国家发行邮票,无不尽选本国最优秀、最美好、最具代表性或纪念性的东西,经过精心设计,展现在邮票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方寸之间,包罗万象。不知何时开始,邮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人发现,邮票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鸿雁传说。时至今天,集邮已成为很多人收藏和投资的选择。

  今年1月5日,《丙申年》生肖邮票首发。作为第四轮生肖邮票的开篇之作,“丙申猴”邮票首发之日便吸引了数百市民抢购,计划销售的7672套邮票当天被售卖一空。

  吴雄崧还记得,1月4日傍晚,《丙申年》生肖邮票发行前一天,就已经就有人在店外排队等候,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妈。整整一个通宵,他们不吃不喝,坚守在店外。考虑到排队人数太多,原定5日早晨8点30分开售,被提前到7点40分。

  据悉,今年的生肖邮票由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执笔设计,他也是中国第一枚生肖邮票《庚申年》猴票的设计者。当年,这套邮票的面值仅8分钱,可如今身价已经翻了十万多倍,创造了中国邮票的升值神话,被集邮爱好者称为“金猴”邮票。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大势所趋,有些行业兴起,有些行业没落,这都是很正常的。”研究了半辈子邮政史的郑挥说,“只是,如果找到了它的价值和优势,就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

  东南商报记者樊卓婧程鑫

编辑: 杜寅

云中谁寄锦书来———探看中国邮政的百年嬗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3-26 07:44:19

  中国邮政120岁了。

  宁波中马路172号,我国现存最早的邮政局建筑旧址之一。3月20日,《中国邮政开办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在那里举行。

  初读这条新闻,我们颇不以为然。在很多人眼里,邮政似乎已是儿时的回忆,我们也常常怀疑,那些寂寞地坚守在马路边的灰头土脸的绿色邮箱,是否会被定期打开?它们看起来更像一个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在快递、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谁还关心邮政的历史?

  “难道你就从来没期待过收到信?那种手写的、带着温度和感情的信?”同事问。

  我们最终决定写写邮政的故事,哪怕只是为了回忆多年前收到信时那种欣喜若狂、脸红心跳或者百感交集的心情,哪怕只是为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那点诗意和期待。

  从前的信走得很慢很慢,如同邮政的缓缓变迁,悄然无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态度。

  最早的民间邮局

  中国邮政的标志形状像展开的翅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鸿雁传书”,还有杜牧的诗:“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鸿雁传书”的浪漫流传了千百年,而中国邮政的历史不过120年。那120年前传书的不是“鸿雁”,会是谁呢?

  有关书信的诗词可以追溯到更早,比如著名的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那个从远方来送信的“客”,又是谁呢?

  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根据甲骨文考证,商朝就已经有了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数十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送信途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对邮史研究颇有造诣的郑挥老先生告诉我们,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文件,不允许传送私人信件。民间通信包括官员传送家信十分困难,家人出门在外上任、经商或服兵役,捎带家书只有依赖亲朋好友或商船、标局托带。

  在那个年代,写一封信或者收到一封信,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唐人才会写“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家书抵万金”,宋人才会留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字归时,月满西楼”的诗词。

  这种需求,让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因此应运而生。来自宁波地方志的资料,到明朝永乐年间,民间出现了专业的民邮机构———民信局。最早的民信局就是宁波人创立的,传递书信物品和办理汇款是其主要业务。

  在郑挥看来,民信局的出现是民间贸易和交往日益频繁的结果。当时宁波工商业发达,是水陆交通的重镇,许多人外出经商做官,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非常频繁,民信局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不过,郑挥认为,民信局是否最早出现于明朝还有待商榷,因为目前尚无明确的史料记载或实物证明。

  在郑挥的收藏中,有一封浙江慈城经营钱庄业的曹氏所留存的咸丰四年(1854年)的信局封,内有一枚局戳,盖有“上洋全泰洽记信局/南在陆家浜头/寓在通裕局内”的信局戳。据他介绍,2009年年底,宁波发现通裕信寓石碑,证明我国五口通商和海关邮政开办之前,当时的鄞县地区即已有了颇具规模的私营信寓(信局)。局戳说明,宁波通裕信寓当时已在上海设立总局,改称通裕信局并置有固定寓所,而上洋全泰洽记信局寄居于通裕信局内,可见其当时经营实力。

  私邮和官邮的博弈

  如今,位于中马路172号的邮局遗址是一座两层小楼,砖木结构,平面呈“凸”字形,清水墙面,青红砖砌筑,四坡顶红色洋瓦,三面外廊,门厅处红砖立柱,青石爱奥尼克柱头,是典型的中西结合风格建筑,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邮政局建筑旧址之一。

  但这并不是宁波最早的官方邮政机构,根据宁波市志记载,官方的邮政机构要晚于民信局很多年。光绪四年(1878年),宁波海关书信馆开始收寄公众邮件,附发大龙邮票,这就是宁波邮政之始。

  1896年3月20日,清代国家邮政成立,宣告了全民性邮政服务在中国的诞生。宁波也于当年就开办了大清邮政;次年1月,位于江北岸外马路的宁波邮界邮政局成立,由海关署税务司英国人安文(F.S.Unwin)兼管。

  至1899年2月,宁波邮界邮政局改为宁波邮界邮政总局,地位很高,辖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金华府、衢州府等15处邮政局和24处代办邮政铺商,几乎涵盖大半个浙江省。

  10多年后的1911年,邮传部正式接管邮政,邮政从此脱离海关自成体系,1927年改称宁波一等邮局,局址迁往当时的江北岸屠家巷,也就是现在的中马路172号。

  辛亥革命后,信差开始统一服装,前襟佩挂中华邮政的铜牌,腿裹绑带,走街串户,徒步送信,风雨无阻。1926年起,城区送信开始分快信段和平信段,平信还是徒步送,而快信用的是英制双飞自行车。

  虽然有了官方邮局,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华邮政在民间的竞争力远不及民信局。据郑挥考证,当时民信局交邮传递主要是走水路,同船主有密切关系,而陆路则依靠步班,偶尔亦骑马。信局或受托人对邮件传递非常负责,收发件都需登记挂号,注明内容。民信局建有客户流水账目,记录来往信件、汇银和包裹等等,资费大多年终结算,也有的按时节结清,诸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年终等。客户如有特殊需要,信局可以派专人递送,当然需付额外经费,如同现今的特快专递。

  在郑挥的眼里,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当时的情形跟现在很相似,官方的公文、信件往来往往通过邮政,而老百姓还是习惯去民信局。”郑挥说,“为什么呢?除了民信局开办时间早以外,服务也好,很多邮政到不了的偏僻地方,还是要通过民信局。就像现在,快递这么发达,又上门服务,选择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宁波民信局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特别是在五口通商之后,一度成为全国信局的标杆。遗憾的是,1934年底,民信局被取缔,预示着包括宁波信局在内的所有信局在私邮和官邮的这场博弈中,以失败而告终。自此,国内寄递业务被政府垄断。

  一个行业的嬗变

  垄断并非一个行业长盛不衰的法宝,官邮的兴衰就是最好的诠释。

  1951年开始,邮政开始信报合投;10年后,宁波的信报开始用自行车投递,于是,绿色的邮政自行车成为街上的一道风景。走街串巷的邮递员,叮叮的车铃声,曾经让多少人翘首以盼。他们送来远方满纸牵挂的家书,送来写满了长长短短心事的情书,送来曾经改变了万千学子命运的录取通知书……

  如今,这道风景不再。进入21世纪,快递和通讯业飞速发展,在有了手机、QQ、微博、微信等通讯手段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为一封信等上好几天的生活了,邮政开始渐渐淡出。

  但宁波市邮票公司的吴雄崧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说,至少还有一项业务是无法被取代的。他一边说着,一边摇了摇手中的《中国邮政开办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

  光绪四年六月(1878年7月),中国开始发行邮票。第一套邮票共三种,图案是一条五爪大龙,它是皇权的象征,具有国徽的性质。这就是有名的大龙邮票,也是中国最早的邮票。

  经过漫长的岁月变迁,邮票慢慢演变成了“国家名片”。每个国家发行邮票,无不尽选本国最优秀、最美好、最具代表性或纪念性的东西,经过精心设计,展现在邮票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方寸之间,包罗万象。不知何时开始,邮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人发现,邮票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鸿雁传说。时至今天,集邮已成为很多人收藏和投资的选择。

  今年1月5日,《丙申年》生肖邮票首发。作为第四轮生肖邮票的开篇之作,“丙申猴”邮票首发之日便吸引了数百市民抢购,计划销售的7672套邮票当天被售卖一空。

  吴雄崧还记得,1月4日傍晚,《丙申年》生肖邮票发行前一天,就已经就有人在店外排队等候,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妈。整整一个通宵,他们不吃不喝,坚守在店外。考虑到排队人数太多,原定5日早晨8点30分开售,被提前到7点40分。

  据悉,今年的生肖邮票由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执笔设计,他也是中国第一枚生肖邮票《庚申年》猴票的设计者。当年,这套邮票的面值仅8分钱,可如今身价已经翻了十万多倍,创造了中国邮票的升值神话,被集邮爱好者称为“金猴”邮票。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大势所趋,有些行业兴起,有些行业没落,这都是很正常的。”研究了半辈子邮政史的郑挥说,“只是,如果找到了它的价值和优势,就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

  东南商报记者樊卓婧程鑫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