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宁波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国家试点 分三年共可获12亿补助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6-04-25 14:30:00报料热线:81850000

  日前,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共同组成评审专家组,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性评审》会议。宁波在当场公布的评选结果排序中位列第三,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据悉,此次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性评审共有17个城市参加,评审专家组由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共同组成,通过现场答辩,专家现场打分,现场公布成绩,结果排序如下: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盘锦、呼和浩特、运城。分数前14名的城市入选试点城市。

  据悉,此次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成功后,中央财政将对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据悉,宁波海绵城市的试点区域,放在问题突出、用地类型多样的慈城-姚江片区,按规划,试点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4.7毫米。排水管渠系统标准将达到3至5年重现期,内涝防治标准不低于50年,防洪、防潮标准100年,河网水系水环境质量将不低于四类标准。海绵型建筑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水系与生态修复、防洪排涝以及能力建设项目多达171项,总投资为60.42亿元。

  2015年9月2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今年3月2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门决定启动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宁波市提前准备,积极响应。今年1月,市住建委紧接着发布消息说,我市将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同时结合宁波城市实际,按近、中、远期制定发布了工作目标。近期(2015-2018年):结合“品质城市提升、美丽宁波建设”,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中期(2018-2020年):初步建立海绵城市配套标准、管理制度和监测预警体系,至2020年,全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能将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远期(2020-2030年):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中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至2030年,全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事实上,宁波城市建设引入海绵理念已有多年。在全国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前,我市在城市建设中已多处、多点采用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措施,进行了海绵城市工程实践。

  同时,宁波还是国家节水型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等,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五水共治”专项行动。这些都为宁波开展海绵城市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地处江北区的慈城新城早在2004年建设时就已采用了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对雨水径流污染进行净化、回收、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率先建成2.6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

  面积26.9公倾的中心湖是慈城新城的“绿肺”,也是一个庞大的“排涝池”,堪称城市里的“雨洪公园”。每当强降雨袭来时,中心湖排涝池接收来自西北和西南(官山河以西)两区域内水路的水,雨水径流通过小区地块周围的路边生态滤水带或邻近水边生态带排入中心排涝池。同时,地表水经人工湿地循环得到进一步处理和净化,处理过的水作为慈城新区的水资源,重新分配到小区地块内作为灌溉用水和其他用水,从而起到蓄洪和水处理净化再利用的作用。

  慈城新城区域内的主要道路都是“海绵道路”。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道路两旁各是一道约2.5米宽的“下沉式”绿化带,草地比周围路面下凹约20厘米。“这是一个‘沉下去的绿岛’,不仅有绿化美观作用,还能收集和涵养水源。”新城建设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当发生强降水,通过这片下沉的绿化带,路面多余的雨水就可以下渗和净化,同时又能补充和涵养地下水,减少绿化灌溉用水。

  此外,我市还实践了各种类型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宁波新三江口公园建设,融入水、生态和海绵技术,采用了“金属网笼+缓坡+防洪路”的设计,使水利化“硬”为“柔”,更具生态魅力,成为宁波最亲水的江滨公园。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综合了地形、水文和植被等特点,构建了一条长约3.3公里的“水体过滤器”,形成了可持续的生态基质。

编辑: 徐挺

宁波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国家试点 分三年共可获12亿补助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6-04-25 14:30:00

  日前,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共同组成评审专家组,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性评审》会议。宁波在当场公布的评选结果排序中位列第三,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据悉,此次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性评审共有17个城市参加,评审专家组由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共同组成,通过现场答辩,专家现场打分,现场公布成绩,结果排序如下: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盘锦、呼和浩特、运城。分数前14名的城市入选试点城市。

  据悉,此次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成功后,中央财政将对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据悉,宁波海绵城市的试点区域,放在问题突出、用地类型多样的慈城-姚江片区,按规划,试点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4.7毫米。排水管渠系统标准将达到3至5年重现期,内涝防治标准不低于50年,防洪、防潮标准100年,河网水系水环境质量将不低于四类标准。海绵型建筑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水系与生态修复、防洪排涝以及能力建设项目多达171项,总投资为60.42亿元。

  2015年9月2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今年3月2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门决定启动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宁波市提前准备,积极响应。今年1月,市住建委紧接着发布消息说,我市将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同时结合宁波城市实际,按近、中、远期制定发布了工作目标。近期(2015-2018年):结合“品质城市提升、美丽宁波建设”,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中期(2018-2020年):初步建立海绵城市配套标准、管理制度和监测预警体系,至2020年,全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能将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远期(2020-2030年):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中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至2030年,全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事实上,宁波城市建设引入海绵理念已有多年。在全国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前,我市在城市建设中已多处、多点采用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措施,进行了海绵城市工程实践。

  同时,宁波还是国家节水型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等,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五水共治”专项行动。这些都为宁波开展海绵城市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地处江北区的慈城新城早在2004年建设时就已采用了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对雨水径流污染进行净化、回收、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率先建成2.6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

  面积26.9公倾的中心湖是慈城新城的“绿肺”,也是一个庞大的“排涝池”,堪称城市里的“雨洪公园”。每当强降雨袭来时,中心湖排涝池接收来自西北和西南(官山河以西)两区域内水路的水,雨水径流通过小区地块周围的路边生态滤水带或邻近水边生态带排入中心排涝池。同时,地表水经人工湿地循环得到进一步处理和净化,处理过的水作为慈城新区的水资源,重新分配到小区地块内作为灌溉用水和其他用水,从而起到蓄洪和水处理净化再利用的作用。

  慈城新城区域内的主要道路都是“海绵道路”。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道路两旁各是一道约2.5米宽的“下沉式”绿化带,草地比周围路面下凹约20厘米。“这是一个‘沉下去的绿岛’,不仅有绿化美观作用,还能收集和涵养水源。”新城建设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当发生强降水,通过这片下沉的绿化带,路面多余的雨水就可以下渗和净化,同时又能补充和涵养地下水,减少绿化灌溉用水。

  此外,我市还实践了各种类型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宁波新三江口公园建设,融入水、生态和海绵技术,采用了“金属网笼+缓坡+防洪路”的设计,使水利化“硬”为“柔”,更具生态魅力,成为宁波最亲水的江滨公园。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综合了地形、水文和植被等特点,构建了一条长约3.3公里的“水体过滤器”,形成了可持续的生态基质。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