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奉化溪口王永顺饼店第四代传人王美生:一层酥饼一层情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6-18 08:21:04报料热线:81850000

  人物名片:

  王美生,宁波溪口人。祖上自创品牌王永顺,开千层饼先河,三代制饼。1993年获泰国龙马博览会银奖。2008年,溪口千层饼制作技艺成为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获首批浙江老字号。2014年获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暨浙江名品展金奖。

  宝蓝色短袖T恤,黑色长裤,脚蹬运动鞋,平头,目光坚毅,整个人看上去干练而自信,这是奉化溪口王永顺饼店的第四代传人王美生。今年5月12日,宁波市商务委首次组织赵大有、王永顺、王升大、恒利等4家宁波老字号企业参加“2017中国(天津)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王永顺饼店的千层饼吸引了大量天津市民的追捧,两天内被抢购一空。

  千层饼

  祖上创下品牌

  清朝年间,王毛龙和王化龙两兄弟在溪口蒋氏故居的玉泰盐铺旁开了一家饼店,当时生产咸光饼、小酥饼、和尚头饼,生意一般。清光绪四年(1878),兄弟俩在做饼时,试着掺入苔菜粉,不料味道顿变,这种甜中略带咸鲜味的小酥饼一上市,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喜爱,生意有了改善。光绪八年(1882),兄弟俩面对日益兴隆的生意,萌发了自创品牌的念头,取名王永顺,寄托了王家事事顺遂的美好愿望,也希望将此品牌在家族内代代相传。饼店挂出“王永顺”的牌子后,受到人们的关注,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次年夏,王毛龙去宁波进原料,厂家把菜油错发成花生油,兄弟俩将错就错,萌发了尝试用花生油掺和面粉做成小酥饼的念头,品尝之下,发现口感竟比以前用芝麻油、菜油更酥脆。几年来,兄弟俩不懈尝试,想制作出一款有异于别家口味的新式小酥饼,比如在饼面上撒些海苔粉和芝麻,把芝麻的香气和海苔的咸鲜味叠在一起,海苔与芝麻仿佛成了天造地设的一对。这款新式小酥饼厚1.5厘米,咬一口,27层历历可数,人们品尝后纷纷叫好,故得了“千层饼”的雅号。

  兄弟俩最后确定以面粉为主原料,加以花生油、白糖、芝麻、花生及适量苔菜粉。在烘制上又进行反复尝试,经过配料、制馅、造层、烘焙等18道制饼工序,把最后一道烘焙工序作为重点,烤制出品相别具一格、味道别有风味的千层饼。

  兄弟俩作为千层饼的第一代开山鼻祖,由此在溪口确立了他们的“江湖地位”,别家饼铺纷纷来学艺。第二代千层饼的代表人物是王国安、王国娣、傅月尧;第三代千层饼的代表人物是王金榜、王以浩、蒋孝祥、夏国毅、傅国民等。第二代传人王国娣是王化龙的儿子这一支,王国娣接过父辈的重任,秉持父辈的手艺,精益求精,将它发扬光大,一边也广收徒弟,带出了六七十个徒弟。

  14岁生炉子做饼

  时光切换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私合营后,王永顺饼店暂退市场。1982年,王美生14岁,作为王国娣的孙子,从小耳濡目染祖上创业的故事,心里早早埋下了家族荣誉感。14岁的王美生在溪口饮食商店做学徒,顺利地得到了第二代传人傅月尧、第三代传人蒋孝祥和夏国毅的眷顾和真传。14岁正是好玩爱动的年龄,他却要在凌晨两点起来,帮忙生炉子学做饼,辛苦可想而知。年少的他还够不到做饼的炉子,他只能爬上一张矮凳,把手臂一次次伸进炉壁贴饼,这样的动作每天要重复800次,直至贴满6个炉子,很快他的手臂上烫痕密布,但王美生从不叫苦。王美生幼年丧父,后又失去爷爷,要做好千层饼的想法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里,这是他思念爷爷和父亲的情感寄托,也是连接家族记忆的纽带。千层饼的烤制技艺学会只需三个月,学好则需两三年,如果要学精,至少要五年以上。王美生凭着过硬的千层饼烤制技艺,先后在溪口综合商店和供销社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23岁的王美生觉得生活阅历和做饼的技艺已经渐趋成熟,便萌发了心里隐藏多年的愿望,要把祖上“王永顺”的牌子传承下去。于是他雇了10个人,仍旧在蒋氏故居玉泰盐铺旁的老店面开起了家庭作坊。

  见到王美生的时候,他刚从中国(天津)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参展回来,作为王永顺饼店的第四代传人,言谈之中的荣誉感时时闪现。

  王美生把祖上的荣誉看得比天还大,因此对做饼的细节更加严苛。做饼的技艺依然保持纯手工制作,工序比祖辈更细更多,原料的要求也更严苛。海苔是冬天收购的象山港野生海苔,精制小麦面粉来自新昌,芋头粉选自溪口当地,植物油不能添加任何成分,白芝麻需脱壳,蔗糖必须洁净无杂质。再用原始木桶、炉缸,以山地木炭为燃料,烘烤焙制而成。从原料到工序,无一不讲究。

  正是这么讲究的做法,使千层饼在民国时期被誉为“天下第一饼”,也曾被西哈努克亲王誉为“御用宫点”。1988年3月24日,西哈努克亲王偕夫人莫尼克公主及一名王子等一行14人,在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刘述卿和夫人的陪同下游览溪口。溪口千层饼作为赠予贵宾们的礼物,西哈努克亲王品尝了千层饼后,连声称赞。

  一层酥饼一层情

  在高度智能化和机械化的今天,王美生坚信,只有一双手才能将最传统的千层饼的味道传递到面粉中,通过擀面和搓揉,手与面反复较劲,才能做出有“王永顺”温度的千层饼。

  走进王永顺饼店,每道工序配备一个老师傅,一切都有条不紊。这些师傅大多工作已10年以上。案板上,他们把面粉一捏一挤一压一揉,手势起起落落像翻飞的蝴蝶,快得让人目不暇接。王美生说,用手感确定每一个剂子的大小,差别只在毫厘之间。擀皮、叠层,手的熟练程度决定面皮的厚薄,千层饼的层次在这道工序中造型。一个个剂子在师傅手中变魔术一般,一下,再一下,就变了一个样。烘烤须采用山地木炭,火候很重要,过火会产生焦味,不足则不够松脆香甜,只有恰到好处的火候,才能制作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千层饼。

  一炉饼大概120只左右,沾一下水,用手轻轻贴在炉壁,像对待一个小孩一样,重了怕弄疼它,轻了又怕贴不牢。魔法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孕育,两个半小时后,湿润的火苗使饼皮逐渐膨胀起来,芝麻的香味渐渐弥漫开来,饼的颜色呈黄绿色,整体饱满丰富。王美生站在炉边,笃定地看着,几时动手铲、几时出炉,他只需嗅一下气味,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美丽的溪口,蒋氏父子的故里,剡溪潺湲,武岭门城楼沧桑,更增添了几分人文色彩。三里武岭长街饼店如林,一字排开,空气中处处散发着千层饼的香气,各家都有专用的烤炉,现烤现卖。刚出炉的千层饼,微带余温,金黄透绿。咬在嘴里,香酥松脆,甜中带咸,咸里带鲜。“一层酥饼一层情,溪口‘毛龙’有盛名。人手一包携带去,不虚奉化此番行。”这是甬上毛翼虎老先生曾写过的一首竹枝词,“毛龙”即是第一代千层饼传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王永顺”已走过130多个春秋,成为浙江省的百年老字号。2002年至2004年,溪口千层饼与奉化水蜜桃、曲毫茶、芋艿头经国家质检总局考核审批后,成为地理标志产品,获得保护。

  溪口千层饼传承百年,已成为溪口的一种文化象征,它浓缩着一种乡情与乡思,包含着一个时代与回忆。

  如今,王美生在溪口有两家店铺,分别有10多位师傅在做。今年最大的一单生意是一位宁波老板一下订购了200多箱千层饼。每年的年底也是销售旺季,许多在宁波工作的外地人把溪口的千层饼带回家乡,也有远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的游子在春节订购来自家乡的千层饼,合家团圆的日子里想念亲人品尝儿时的味道,这是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宁波晚报陈峰)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

奉化溪口王永顺饼店第四代传人王美生:一层酥饼一层情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6-18 08:21:04

  人物名片:

  王美生,宁波溪口人。祖上自创品牌王永顺,开千层饼先河,三代制饼。1993年获泰国龙马博览会银奖。2008年,溪口千层饼制作技艺成为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获首批浙江老字号。2014年获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暨浙江名品展金奖。

  宝蓝色短袖T恤,黑色长裤,脚蹬运动鞋,平头,目光坚毅,整个人看上去干练而自信,这是奉化溪口王永顺饼店的第四代传人王美生。今年5月12日,宁波市商务委首次组织赵大有、王永顺、王升大、恒利等4家宁波老字号企业参加“2017中国(天津)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王永顺饼店的千层饼吸引了大量天津市民的追捧,两天内被抢购一空。

  千层饼

  祖上创下品牌

  清朝年间,王毛龙和王化龙两兄弟在溪口蒋氏故居的玉泰盐铺旁开了一家饼店,当时生产咸光饼、小酥饼、和尚头饼,生意一般。清光绪四年(1878),兄弟俩在做饼时,试着掺入苔菜粉,不料味道顿变,这种甜中略带咸鲜味的小酥饼一上市,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喜爱,生意有了改善。光绪八年(1882),兄弟俩面对日益兴隆的生意,萌发了自创品牌的念头,取名王永顺,寄托了王家事事顺遂的美好愿望,也希望将此品牌在家族内代代相传。饼店挂出“王永顺”的牌子后,受到人们的关注,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次年夏,王毛龙去宁波进原料,厂家把菜油错发成花生油,兄弟俩将错就错,萌发了尝试用花生油掺和面粉做成小酥饼的念头,品尝之下,发现口感竟比以前用芝麻油、菜油更酥脆。几年来,兄弟俩不懈尝试,想制作出一款有异于别家口味的新式小酥饼,比如在饼面上撒些海苔粉和芝麻,把芝麻的香气和海苔的咸鲜味叠在一起,海苔与芝麻仿佛成了天造地设的一对。这款新式小酥饼厚1.5厘米,咬一口,27层历历可数,人们品尝后纷纷叫好,故得了“千层饼”的雅号。

  兄弟俩最后确定以面粉为主原料,加以花生油、白糖、芝麻、花生及适量苔菜粉。在烘制上又进行反复尝试,经过配料、制馅、造层、烘焙等18道制饼工序,把最后一道烘焙工序作为重点,烤制出品相别具一格、味道别有风味的千层饼。

  兄弟俩作为千层饼的第一代开山鼻祖,由此在溪口确立了他们的“江湖地位”,别家饼铺纷纷来学艺。第二代千层饼的代表人物是王国安、王国娣、傅月尧;第三代千层饼的代表人物是王金榜、王以浩、蒋孝祥、夏国毅、傅国民等。第二代传人王国娣是王化龙的儿子这一支,王国娣接过父辈的重任,秉持父辈的手艺,精益求精,将它发扬光大,一边也广收徒弟,带出了六七十个徒弟。

  14岁生炉子做饼

  时光切换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私合营后,王永顺饼店暂退市场。1982年,王美生14岁,作为王国娣的孙子,从小耳濡目染祖上创业的故事,心里早早埋下了家族荣誉感。14岁的王美生在溪口饮食商店做学徒,顺利地得到了第二代传人傅月尧、第三代传人蒋孝祥和夏国毅的眷顾和真传。14岁正是好玩爱动的年龄,他却要在凌晨两点起来,帮忙生炉子学做饼,辛苦可想而知。年少的他还够不到做饼的炉子,他只能爬上一张矮凳,把手臂一次次伸进炉壁贴饼,这样的动作每天要重复800次,直至贴满6个炉子,很快他的手臂上烫痕密布,但王美生从不叫苦。王美生幼年丧父,后又失去爷爷,要做好千层饼的想法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里,这是他思念爷爷和父亲的情感寄托,也是连接家族记忆的纽带。千层饼的烤制技艺学会只需三个月,学好则需两三年,如果要学精,至少要五年以上。王美生凭着过硬的千层饼烤制技艺,先后在溪口综合商店和供销社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23岁的王美生觉得生活阅历和做饼的技艺已经渐趋成熟,便萌发了心里隐藏多年的愿望,要把祖上“王永顺”的牌子传承下去。于是他雇了10个人,仍旧在蒋氏故居玉泰盐铺旁的老店面开起了家庭作坊。

  见到王美生的时候,他刚从中国(天津)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参展回来,作为王永顺饼店的第四代传人,言谈之中的荣誉感时时闪现。

  王美生把祖上的荣誉看得比天还大,因此对做饼的细节更加严苛。做饼的技艺依然保持纯手工制作,工序比祖辈更细更多,原料的要求也更严苛。海苔是冬天收购的象山港野生海苔,精制小麦面粉来自新昌,芋头粉选自溪口当地,植物油不能添加任何成分,白芝麻需脱壳,蔗糖必须洁净无杂质。再用原始木桶、炉缸,以山地木炭为燃料,烘烤焙制而成。从原料到工序,无一不讲究。

  正是这么讲究的做法,使千层饼在民国时期被誉为“天下第一饼”,也曾被西哈努克亲王誉为“御用宫点”。1988年3月24日,西哈努克亲王偕夫人莫尼克公主及一名王子等一行14人,在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刘述卿和夫人的陪同下游览溪口。溪口千层饼作为赠予贵宾们的礼物,西哈努克亲王品尝了千层饼后,连声称赞。

  一层酥饼一层情

  在高度智能化和机械化的今天,王美生坚信,只有一双手才能将最传统的千层饼的味道传递到面粉中,通过擀面和搓揉,手与面反复较劲,才能做出有“王永顺”温度的千层饼。

  走进王永顺饼店,每道工序配备一个老师傅,一切都有条不紊。这些师傅大多工作已10年以上。案板上,他们把面粉一捏一挤一压一揉,手势起起落落像翻飞的蝴蝶,快得让人目不暇接。王美生说,用手感确定每一个剂子的大小,差别只在毫厘之间。擀皮、叠层,手的熟练程度决定面皮的厚薄,千层饼的层次在这道工序中造型。一个个剂子在师傅手中变魔术一般,一下,再一下,就变了一个样。烘烤须采用山地木炭,火候很重要,过火会产生焦味,不足则不够松脆香甜,只有恰到好处的火候,才能制作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千层饼。

  一炉饼大概120只左右,沾一下水,用手轻轻贴在炉壁,像对待一个小孩一样,重了怕弄疼它,轻了又怕贴不牢。魔法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孕育,两个半小时后,湿润的火苗使饼皮逐渐膨胀起来,芝麻的香味渐渐弥漫开来,饼的颜色呈黄绿色,整体饱满丰富。王美生站在炉边,笃定地看着,几时动手铲、几时出炉,他只需嗅一下气味,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美丽的溪口,蒋氏父子的故里,剡溪潺湲,武岭门城楼沧桑,更增添了几分人文色彩。三里武岭长街饼店如林,一字排开,空气中处处散发着千层饼的香气,各家都有专用的烤炉,现烤现卖。刚出炉的千层饼,微带余温,金黄透绿。咬在嘴里,香酥松脆,甜中带咸,咸里带鲜。“一层酥饼一层情,溪口‘毛龙’有盛名。人手一包携带去,不虚奉化此番行。”这是甬上毛翼虎老先生曾写过的一首竹枝词,“毛龙”即是第一代千层饼传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王永顺”已走过130多个春秋,成为浙江省的百年老字号。2002年至2004年,溪口千层饼与奉化水蜜桃、曲毫茶、芋艿头经国家质检总局考核审批后,成为地理标志产品,获得保护。

  溪口千层饼传承百年,已成为溪口的一种文化象征,它浓缩着一种乡情与乡思,包含着一个时代与回忆。

  如今,王美生在溪口有两家店铺,分别有10多位师傅在做。今年最大的一单生意是一位宁波老板一下订购了200多箱千层饼。每年的年底也是销售旺季,许多在宁波工作的外地人把溪口的千层饼带回家乡,也有远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的游子在春节订购来自家乡的千层饼,合家团圆的日子里想念亲人品尝儿时的味道,这是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宁波晚报陈峰)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