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他与习近平揭幕“独立自由勋章”雕塑!今天他有话说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08-15 18:46:00 报料热线:81850000

  今天,一个注定值得纪念的日子——

  72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这一刻,注定将被承受巨大战争灾难的中国以及一切反对战争、珍惜和平之士,深深牢记。

  下午2:50,记者拨通了焦润坤老人的电话。

  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这位新四军老战士与习近平主席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

  烽火连城家无幸,尊前谈笑鬓已霜!

  尽管生于江苏常州,但对宁波,对奉化,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是从当时著名的“国际灾童教养院”里走出来的抗日战士,曾是奉化籍爱国实业家竺梅先与徐锦华收养的600个孩子之一——“在奉化的‘国际灾童教养院’,我待了四年,这里是我抗日启蒙的地方,奉化是我成长的第二故乡!”

  尽管今年已经93岁了,但电话那头,焦老的思路异常清晰!

  “当下,我们国家强盛了,但日本仍有一些人仍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仍然没有反省自己的侵略行为,不对历史进行反省,应当引起国人的关切!”

  焦老的提醒,并非是老一辈人的泛泛而谈。“今天,本是该反思的日子,但日本首相安倍却恰恰在这一天选择在‘8·15’战败日向靖国神社献祭祀费,就充分说明,在日本,还有人没有反省!”

  ——耄耋之年,仍对时事了如指掌,也让记者拜服了。

  “明年,‘国际灾童教养院’成立80周年了。当初,我们32个从奉化走出来的‘灾童’,许多现在还在联系,尽管他们有的在宁波、杭州、上海。而据焦老透露,他即将参加央视《等着我》栏目的录制,“寻找好长时间没见的亲人、朋友。”

  不思量,自难忘……对于宁波,对于奉化,对于那个他待了4年的“国际灾童教养院”,对于抗击日军的入侵,对于72年前的日本投降,一个个细节,尽管历经数十年,但历史尘埃被这位老人拭得干干净净。

  2015年7月2日,焦润坤老人受邀,参加奉化举办的“国际灾童教养院陈列馆”开馆仪式。“明年,只要身体允许,我还要来奉化,参加‘国际灾童教养院’成立80周年的纪念。”电话中,焦老向记者表达了期愿。

  彼时,焦老接受记者采访的一幕幕情景,浮上心头,历历如昨——

  80年前,历经国殇家破,少年多离恨

  “我就是日军侵华罪行的活见证。”

  1924年10月,焦润坤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时,他才13岁。“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寇开始对南京及周边铁路沿线城市狂轰滥炸。常州也未能幸免。

  “我正提着篮子沿街卖豆腐,空袭警报突然响了,炸弹像下雨一样,街上顿时血肉横飞。长达半小时的狂轰滥炸后,我逃出来一看,附近好几条街都尸横遍野,被炸伤的平民惨叫连天……”

  此后,幸免于难的常州老百姓,纷纷逃离家乡。逃难途中,焦润坤与家人离散,成了“孤儿”,辗转被上海工华儿童收容所收养。“收容所条件艰苦。记得一次打扫卫生,地板上的铁皮补丁松了,揭开一看,里面全是臭虫,摁下去,满手都是血……不过,好歹有吃、有住了,也有人管我了。”从小过惯苦日子的焦润坤,倒也能随遇而安。

  13岁与家人失散,直到11年后,江苏全境解放,焦润坤才找到母亲和妹妹,可是父亲、弟弟早在战乱中去世,一家人再也无法团聚了。

  “战乱年代,母亲以为我早没了,想不到‘天上掉下个解放军’,她后来常念叨,享受到了共产党的福,是共产党又给了她儿子。”

  “国际灾童教养院,让我重新有了家”

  1938年夏秋之交的一个傍晚,一艘满载着500名灾童和部分教职工的“谋福”轮,从上海十六铺码头驶往宁波,目的地是奉化莼湖岙口泰清山谷中的“国际灾童教养院”。

  焦润坤,就在这条船上。“教养院是奉化籍著名爱国人士竺梅先和夫人徐锦华创办的,在这里,我又重新有了家,吃饱饭、穿衣暖,还能读书习字。而且,教养院也是我们爱国主义和抗日教育的启蒙基地。”

  好景不长。1940年10月,日军在宁波惨无人道地投下多枚细菌弹,慈溪、奉化等地瘟疫横行,教养院中近百名灾童受到感染,焦润坤也深受其害。

  “身上的脓包疮,大的像蚕豆,小的像黄豆,浑身都是。早上起床,宿舍里一片哭声,因为脓包破裂和被子粘在一起,撕心裂肺地疼。那时日军封锁,缺医少药,只能拿剪刀剪破,再用淡盐水擦,简直比上刑还痛苦!我到死都忘不了!”焦老的语速变得有些急促。

  3个月后,走出隔离区的焦润坤,已是皮包骨头,像具“活骷髅”。而曾经挤得满满当当的床铺,空出了许多。“细菌弹投放一年多后,也就是1942年夏初,我随部队路过慈溪,疫情仍未消除,水不能喝、地皮也不能碰,抬死人的活人都很难找。”焦老补充道。

图为竺梅先和夫人徐锦华。

  1942年5月30日,竺梅先因积劳成疾去世,接替他继续这份事业的妻子徐锦华,也因经费、粮食无继,陷入重重困境。“面对汪伪驻军多次要挟接办,竺妈妈(徐锦华)态度很坚决:‘宁可解散,也绝不能让小囡(灾童)重回日寇魔爪下,更不能成为给汉奸脸上贴金的工具。’这句话,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民族气节!”焦老动情地说,“从教养院出来的孩子,如今有在大陆的,也有在台湾、美国的。虽然彼此际遇不同,但有一点,没出一个汉奸!”2015年7月2日,焦老与竺梅先的后人会面,重提往事,激动不已!

  “在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民族危亡关头,竺老先生挺身而出,捐飞机、办伤兵医院、收养灾童,倾家荡产支援抗战,最后连命都搭上了。在他影响下,教养院的先生们也不计报酬,视灾童如己出……”在焦老看来,竺梅先夫妇已非普通的慈善家,更是民族觉醒的一个象征。

图为焦润坤(右)与竺梅先后人(左)相聚

  “正义的战争,一定会胜利”

  1942年,焦润坤18岁,这个饱经磨难的少年,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这一走,就是十年命悬一线的战火生涯。

  “原因很简单,国!仇!家!恨!”焦老告诉记者,当时他们32个教养院出来的灾童,被编成学生队,参加了淞沪一支队。1943年3月,因旧病复发在老乡家休养、后与部队失散的焦润坤,辗转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淞沪四支队。同年12月,编为新四军浙东纵队五支队。

  十载戎马生涯,焦润坤最忘不了牺牲的战友。“中队长叫卓新民,不到30岁,奉化人,一直都很照顾我。”焦老回忆,那是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日军在太平洋战争里节节败退。为了巩固后方力量,阻断山南山北的联系,日军在慈溪境内的下湖头庙建立了一个隐蔽据点。

  “4月14日晚上,细雨蒙蒙,卓中队长率领100多人向日军发起攻击。结果在战斗中,他不幸腹部中弹,血流不止,当时他并不在意,继续指挥战斗,还叫我别管他,让杨排长赶紧把庙门打开。这句话一直念叨到他牺牲。”焦润坤总觉得,自己是代表牺牲的战友在享受着现在的幸福。

  此役后,焦润坤在《浙头战斗报》上发表了激情澎湃的《攻打下湖头庙》一文。“抗日战争期间,我脑子里只想着把日寇赶走,不管敌人多么疯狂残忍,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我都不畏惧。我相信,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焦老坚定地说。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一年,焦润坤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他而已,“这是双喜临门!”

  抗日战争期间,焦润坤参加过多次战斗,解放战争中又参加过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两次,被授予三级解放勋章。从军期间他在文化教员、排长、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等多个岗位任职。1964年转业后,又投身于国家生产建设的前线,直到1984年离休。

  “历史不该忘也不能忘”

  70多年过去了,当年浴血烽火的青年已是耄耋老者。

  2014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焦润坤作为新四军老战士代表和国民党老战士林上元分别站在习近平主席左右两侧,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能与习主席一起按下揭幕按钮,真的很幸福。”焦老回忆,在1952年全军首届运动会上,他领队从下面走过,也见到过主席台上的毛主席和周总理。而这次,意义更为深远。为什么是他站在习主席身边?

  面对记者的提问,焦老认为一位记者总结得十分到位:“我是日军侵略的目击者,是细菌弹的受害者,是抗战的亲历者。”

  1997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成立,焦润坤成为首批会员,后又当上了宣讲团团长。“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位置。”此后,焦润坤多次走进北京卫戍部队、老虎团导弹部队、天安门国旗班,北师大、北航、中国传媒大学等大专院校,以及街道、国家机关,讲述战争经历、弘扬铁军精神。他的“口述历史”也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录制成视频节目。“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人能继承先烈们的奋斗精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焦老说,日军侵华历史不该忘、也不能忘。现在,只要对铭记抗日战争历史有益的事,他都会不遗余力去做,“不让历史重演的根基,就要铭记历史、正视历史。如今抗战亲历者越来越少了,我作为抗战的‘活见证’,要在有生之年,把这段传承记忆的工作完成,这也是我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

  新闻深一度

  岙口村给你讲述国际灾童教养院的故事

  来源:掌上奉化

80年前,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饱受战争的痛苦,失去父母,流离失所,爱国实业家竺梅先先生和他的妻子徐锦华女士倾其所有,收容和教养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灾童,他们的故事从莼湖镇岙口村的国际灾童教养院开始。

  岙口村位于莼湖镇东侧,泰清山下,全村66户,187人,花木、杨梅、水蜜桃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一走进岙口村,干净整洁的村庄显得有些安静,吸引你眼球的,就是在每一堵墙上,白色的底色,各式各样简单的随笔画,整齐简短的文字无不再现着当年国际灾童教养院的片段。

  莼湖镇岙口村党支部书记姚如军:国际灾童教养院创办于民国27年,抗战期间,上海大批儿童流落街头,爱国实业家竺梅先先生与徐锦华创办了国际灾童教养院,坐落在岙口村的泰清寺,首批儿童600多名,我们现在创建国际灾童教养院遗址文化村,把灾童的故事以故事墙绘为一体,每一堵墙一个故事,把竺梅先得爱国主义精神一代一代往下传。

  《竺梅先简介》、《徐锦华简介》、《国际灾童教养院院歌》、《实业救国》、《艰难时局》、《安置灾童》,一件件英雄事迹,一句句爱国标语被印在墙上,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岙口村里回荡。

  岙口村村民:我们现在年纪又小一辈,以前讲一直在讲起的,竺梅先这个人蛮伟大的,他办国际灾童教养院,对竺梅先先生就是尊重,小孩来了,也要看的,看看蛮好的,小孩也要传下去。

  岙口村村民:感觉很好,主要是爱国主义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画画上去,对我们村来说面貌也改变了,干也干净了,人家走进来看看,知道这个就是国际灾童教养院。

  记者时晓竹 奉化日报记者李婷婷

原标题:

编辑: 孙研纠错:171964650@qq.com

他与习近平揭幕“独立自由勋章”雕塑!今天他有话说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08-15 18:46:00

  今天,一个注定值得纪念的日子——

  72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这一刻,注定将被承受巨大战争灾难的中国以及一切反对战争、珍惜和平之士,深深牢记。

  下午2:50,记者拨通了焦润坤老人的电话。

  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这位新四军老战士与习近平主席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

  烽火连城家无幸,尊前谈笑鬓已霜!

  尽管生于江苏常州,但对宁波,对奉化,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是从当时著名的“国际灾童教养院”里走出来的抗日战士,曾是奉化籍爱国实业家竺梅先与徐锦华收养的600个孩子之一——“在奉化的‘国际灾童教养院’,我待了四年,这里是我抗日启蒙的地方,奉化是我成长的第二故乡!”

  尽管今年已经93岁了,但电话那头,焦老的思路异常清晰!

  “当下,我们国家强盛了,但日本仍有一些人仍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仍然没有反省自己的侵略行为,不对历史进行反省,应当引起国人的关切!”

  焦老的提醒,并非是老一辈人的泛泛而谈。“今天,本是该反思的日子,但日本首相安倍却恰恰在这一天选择在‘8·15’战败日向靖国神社献祭祀费,就充分说明,在日本,还有人没有反省!”

  ——耄耋之年,仍对时事了如指掌,也让记者拜服了。

  “明年,‘国际灾童教养院’成立80周年了。当初,我们32个从奉化走出来的‘灾童’,许多现在还在联系,尽管他们有的在宁波、杭州、上海。而据焦老透露,他即将参加央视《等着我》栏目的录制,“寻找好长时间没见的亲人、朋友。”

  不思量,自难忘……对于宁波,对于奉化,对于那个他待了4年的“国际灾童教养院”,对于抗击日军的入侵,对于72年前的日本投降,一个个细节,尽管历经数十年,但历史尘埃被这位老人拭得干干净净。

  2015年7月2日,焦润坤老人受邀,参加奉化举办的“国际灾童教养院陈列馆”开馆仪式。“明年,只要身体允许,我还要来奉化,参加‘国际灾童教养院’成立80周年的纪念。”电话中,焦老向记者表达了期愿。

  彼时,焦老接受记者采访的一幕幕情景,浮上心头,历历如昨——

  80年前,历经国殇家破,少年多离恨

  “我就是日军侵华罪行的活见证。”

  1924年10月,焦润坤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时,他才13岁。“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寇开始对南京及周边铁路沿线城市狂轰滥炸。常州也未能幸免。

  “我正提着篮子沿街卖豆腐,空袭警报突然响了,炸弹像下雨一样,街上顿时血肉横飞。长达半小时的狂轰滥炸后,我逃出来一看,附近好几条街都尸横遍野,被炸伤的平民惨叫连天……”

  此后,幸免于难的常州老百姓,纷纷逃离家乡。逃难途中,焦润坤与家人离散,成了“孤儿”,辗转被上海工华儿童收容所收养。“收容所条件艰苦。记得一次打扫卫生,地板上的铁皮补丁松了,揭开一看,里面全是臭虫,摁下去,满手都是血……不过,好歹有吃、有住了,也有人管我了。”从小过惯苦日子的焦润坤,倒也能随遇而安。

  13岁与家人失散,直到11年后,江苏全境解放,焦润坤才找到母亲和妹妹,可是父亲、弟弟早在战乱中去世,一家人再也无法团聚了。

  “战乱年代,母亲以为我早没了,想不到‘天上掉下个解放军’,她后来常念叨,享受到了共产党的福,是共产党又给了她儿子。”

  “国际灾童教养院,让我重新有了家”

  1938年夏秋之交的一个傍晚,一艘满载着500名灾童和部分教职工的“谋福”轮,从上海十六铺码头驶往宁波,目的地是奉化莼湖岙口泰清山谷中的“国际灾童教养院”。

  焦润坤,就在这条船上。“教养院是奉化籍著名爱国人士竺梅先和夫人徐锦华创办的,在这里,我又重新有了家,吃饱饭、穿衣暖,还能读书习字。而且,教养院也是我们爱国主义和抗日教育的启蒙基地。”

  好景不长。1940年10月,日军在宁波惨无人道地投下多枚细菌弹,慈溪、奉化等地瘟疫横行,教养院中近百名灾童受到感染,焦润坤也深受其害。

  “身上的脓包疮,大的像蚕豆,小的像黄豆,浑身都是。早上起床,宿舍里一片哭声,因为脓包破裂和被子粘在一起,撕心裂肺地疼。那时日军封锁,缺医少药,只能拿剪刀剪破,再用淡盐水擦,简直比上刑还痛苦!我到死都忘不了!”焦老的语速变得有些急促。

  3个月后,走出隔离区的焦润坤,已是皮包骨头,像具“活骷髅”。而曾经挤得满满当当的床铺,空出了许多。“细菌弹投放一年多后,也就是1942年夏初,我随部队路过慈溪,疫情仍未消除,水不能喝、地皮也不能碰,抬死人的活人都很难找。”焦老补充道。

图为竺梅先和夫人徐锦华。

  1942年5月30日,竺梅先因积劳成疾去世,接替他继续这份事业的妻子徐锦华,也因经费、粮食无继,陷入重重困境。“面对汪伪驻军多次要挟接办,竺妈妈(徐锦华)态度很坚决:‘宁可解散,也绝不能让小囡(灾童)重回日寇魔爪下,更不能成为给汉奸脸上贴金的工具。’这句话,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民族气节!”焦老动情地说,“从教养院出来的孩子,如今有在大陆的,也有在台湾、美国的。虽然彼此际遇不同,但有一点,没出一个汉奸!”2015年7月2日,焦老与竺梅先的后人会面,重提往事,激动不已!

  “在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民族危亡关头,竺老先生挺身而出,捐飞机、办伤兵医院、收养灾童,倾家荡产支援抗战,最后连命都搭上了。在他影响下,教养院的先生们也不计报酬,视灾童如己出……”在焦老看来,竺梅先夫妇已非普通的慈善家,更是民族觉醒的一个象征。

图为焦润坤(右)与竺梅先后人(左)相聚

  “正义的战争,一定会胜利”

  1942年,焦润坤18岁,这个饱经磨难的少年,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这一走,就是十年命悬一线的战火生涯。

  “原因很简单,国!仇!家!恨!”焦老告诉记者,当时他们32个教养院出来的灾童,被编成学生队,参加了淞沪一支队。1943年3月,因旧病复发在老乡家休养、后与部队失散的焦润坤,辗转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淞沪四支队。同年12月,编为新四军浙东纵队五支队。

  十载戎马生涯,焦润坤最忘不了牺牲的战友。“中队长叫卓新民,不到30岁,奉化人,一直都很照顾我。”焦老回忆,那是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日军在太平洋战争里节节败退。为了巩固后方力量,阻断山南山北的联系,日军在慈溪境内的下湖头庙建立了一个隐蔽据点。

  “4月14日晚上,细雨蒙蒙,卓中队长率领100多人向日军发起攻击。结果在战斗中,他不幸腹部中弹,血流不止,当时他并不在意,继续指挥战斗,还叫我别管他,让杨排长赶紧把庙门打开。这句话一直念叨到他牺牲。”焦润坤总觉得,自己是代表牺牲的战友在享受着现在的幸福。

  此役后,焦润坤在《浙头战斗报》上发表了激情澎湃的《攻打下湖头庙》一文。“抗日战争期间,我脑子里只想着把日寇赶走,不管敌人多么疯狂残忍,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我都不畏惧。我相信,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焦老坚定地说。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一年,焦润坤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他而已,“这是双喜临门!”

  抗日战争期间,焦润坤参加过多次战斗,解放战争中又参加过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两次,被授予三级解放勋章。从军期间他在文化教员、排长、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等多个岗位任职。1964年转业后,又投身于国家生产建设的前线,直到1984年离休。

  “历史不该忘也不能忘”

  70多年过去了,当年浴血烽火的青年已是耄耋老者。

  2014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焦润坤作为新四军老战士代表和国民党老战士林上元分别站在习近平主席左右两侧,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能与习主席一起按下揭幕按钮,真的很幸福。”焦老回忆,在1952年全军首届运动会上,他领队从下面走过,也见到过主席台上的毛主席和周总理。而这次,意义更为深远。为什么是他站在习主席身边?

  面对记者的提问,焦老认为一位记者总结得十分到位:“我是日军侵略的目击者,是细菌弹的受害者,是抗战的亲历者。”

  1997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成立,焦润坤成为首批会员,后又当上了宣讲团团长。“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位置。”此后,焦润坤多次走进北京卫戍部队、老虎团导弹部队、天安门国旗班,北师大、北航、中国传媒大学等大专院校,以及街道、国家机关,讲述战争经历、弘扬铁军精神。他的“口述历史”也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录制成视频节目。“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人能继承先烈们的奋斗精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焦老说,日军侵华历史不该忘、也不能忘。现在,只要对铭记抗日战争历史有益的事,他都会不遗余力去做,“不让历史重演的根基,就要铭记历史、正视历史。如今抗战亲历者越来越少了,我作为抗战的‘活见证’,要在有生之年,把这段传承记忆的工作完成,这也是我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

  新闻深一度

  岙口村给你讲述国际灾童教养院的故事

  来源:掌上奉化

80年前,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饱受战争的痛苦,失去父母,流离失所,爱国实业家竺梅先先生和他的妻子徐锦华女士倾其所有,收容和教养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灾童,他们的故事从莼湖镇岙口村的国际灾童教养院开始。

  岙口村位于莼湖镇东侧,泰清山下,全村66户,187人,花木、杨梅、水蜜桃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一走进岙口村,干净整洁的村庄显得有些安静,吸引你眼球的,就是在每一堵墙上,白色的底色,各式各样简单的随笔画,整齐简短的文字无不再现着当年国际灾童教养院的片段。

  莼湖镇岙口村党支部书记姚如军:国际灾童教养院创办于民国27年,抗战期间,上海大批儿童流落街头,爱国实业家竺梅先先生与徐锦华创办了国际灾童教养院,坐落在岙口村的泰清寺,首批儿童600多名,我们现在创建国际灾童教养院遗址文化村,把灾童的故事以故事墙绘为一体,每一堵墙一个故事,把竺梅先得爱国主义精神一代一代往下传。

  《竺梅先简介》、《徐锦华简介》、《国际灾童教养院院歌》、《实业救国》、《艰难时局》、《安置灾童》,一件件英雄事迹,一句句爱国标语被印在墙上,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岙口村里回荡。

  岙口村村民:我们现在年纪又小一辈,以前讲一直在讲起的,竺梅先这个人蛮伟大的,他办国际灾童教养院,对竺梅先先生就是尊重,小孩来了,也要看的,看看蛮好的,小孩也要传下去。

  岙口村村民:感觉很好,主要是爱国主义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画画上去,对我们村来说面貌也改变了,干也干净了,人家走进来看看,知道这个就是国际灾童教养院。

  记者时晓竹 奉化日报记者李婷婷

原标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孙研